月夜聞笛
《月夜聞笛》是一首新詩,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詩歌的、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詩歌的創作逐漸走向僵化,「濫調套語」充斥,「無病呻吟」的傾向相當普遍,古典詩歌所使用的詞彙與現代口語嚴重脫節,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對仗用典以及平仄韻律上)的種種嚴格限制,對詩歌表現不斷變化而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造成極大的束縛。因此,新詩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學運動最先開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新詩草創階段的努力,以廢除舊體詩形式上的束縛,主張白話俗語入詩,以表現詩人的真情實感為主要內容。因此,當時也稱新詩為「白話詩」「白話韻文」「國語的韻文」(錢玄同《〈嘗試集〉序》、胡適《談新詩》、康白情《新詩底我見》)。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第一本用白話寫的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而最早從思想藝術上顯示一種嶄新面貌,並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重大貢獻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 |
嶰谷幽篁嘯風雨,孤生童童音獨苦。伶倫截管象龍吟,吹滿陽柯散陰羽。 流傳世上知音稀,今夜月明吹者誰。沈吟壓抑斷還續,悠揚滿野幽且悲。 春鶯百囀清如水,孤鶴移巢中夜起。幽閨思婦憶關河,下國遷臣去鄉里。 眾山籟靜寒烏棲,此時嗚咽遂成啼。凝心寂聽起吟望,愴然懷古沾裳衣。 |
” |
— [現代]宋育仁 |
目錄
新詩發展
新詩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外國詩歌較大的影響。這對新詩藝術方法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許多詩人在吸取中國古典詩歌、民歌和外國詩歌有益營養的基礎上,對新詩的表現方法和藝術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多種藝術潮流,出現了自由體、新格律體、十四行詩[1]、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眾多詩人的探索和一些傑出詩人的創造,使新詩逐漸走向成熟和多樣化。從五四運動以來,新詩一直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主體。
五四前後,自由詩開始在我國流行,如郭沫若《女神》、胡適、劉半農、徐志摩(「新月派」)
自由詩是白話文學領域中的先行者,它的產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學和五四文學革命開端的標誌。五四運動前舊體詩詞的腐朽最為明顯,反映在思想內容上無病呻吟言之無物;在形式上又死死堅守着陳腐不變的格律。為此,胡適明確指出:形式上的束縛,使精神不能自由發展,使良好的內容不能充分表現......五七言八句的律詩決不能容豐富的材料,28字的絕句決不能寫精密的觀察,長短一定的七言五言決不能委婉表達出高深的理想和複雜的感情。......近來的新詩發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詩體[2],並且推翻詞調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麼題目,做什麼詩,詩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胡適《談新詩》)。這一主張,成為後來白話新詩創作的經典理論。
參考文獻
- ↑ 如何寫十四行詩,搜狐,2021-11-11
- ↑ 詩體詩律詞語簡釋(二),搜狐,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