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典館
歷史由來
清朝的會典初纂於康熙二十三年,續修於雍正四年,重修於乾隆十三年,又續修於嘉慶六年、光緒十二年。前後共計纂修五次。
乾隆年間重修大清會典時,便曾開會典館。《湖海詩傳》載,「文肅(王安國)晚年充會典館總裁,所撰欲上比周官。」《耆獻類征·汪由敦王公安國墓志銘》也載,「公所議必斟酌古今,折衷聖籍,期於正人心,明典制,以翊贊休明之運,雖違俗,侃侃弗顧也。五禮自朝廷達於鄉,遂載在會典,卷帙繁重,學士大夫莫能遍觀熟講。民間吉凶婚婣,各以其俗,尚未遵一,爰是取臣工士民所當循用者為通禮,頒諸郡邑。公長禮部為刪正繁曲,一斷以國朝制度。命充《大清會典》總裁官,會典與通典相表里,公因得一手編輯。每會典進呈,附以通禮,悉稟皇上,睿裁改正。凡十年而告成。」同時,裘曰修曾充會典館副總裁。《耆獻類征·卿貳裘曰修國史館本傳》載,「乾隆十八年,署戶部右侍郎,充會典館副總裁。」
《國朝宮史續編》載,「文華殿東橋北三座門內,今為續修大清會典館。」上述《國朝宮史續編》所稱的續修,應為嘉慶六年的續修。可見此次續修也曾開會典館。
光緒年間續修時,又開會典館。光緒十二年十月總管內務府折:「續修《大清會典》開館應用房屋,查得東華門內三座門迤北有房一所,共計一百八間,向系恭備各項開館之用。第因年久失修,房屋破損,並有傾圮坍塌者,必須趕緊興修,方足以備開館之用。」該折奉旨依議,折後並附有擬定會典館房間單:「總裁堂三間,科房、廚房共八間。提調堂七間。滿總纂房七間,書庫、科房、茶房共九間。漢總纂房三間,科房、廚房、茶房共十二間。漢纂修房五間。漢謄錄房七間,茶房一間,紙庫、科房、界畫處、裝訂處共十九間。收掌房、科房共十二間。紙班房、皂班房、茶房共七間。以上共房一百八間。」《翁文恭日記》載,「光緒十六年正月初八日,會典館開館,詣館行李,拈香九叩,提調、總纂皆來。」《會典館收各項書籍圖冊檔》載,「本館奏開圖畫處。於光緒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開辦。」
1914年春,北京政府國務院呈請設立清史館,纂修清史。同年3月9日,大總統袁世凱發布大總統令,批准了國務院的呈請。同年8月,袁世凱派貼身秘書吳璆,攜親筆信赴青島,禮聘前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為清史館館長。清史館遂正式成立,館址設在紫禁城東華門內,房屋一百餘間,庫房一座(即國史館書庫),原是清朝國史館和會典館館址。[1]
建築
南三所前路東原來有房十九楹,為「內養狗房」。三座門內路東原來有房十二楹,為「鷹房」。《內務府冊》載,「鷹房十二,狗房十九。」《滄州近詩》載,「康熙朝李牟山入直,見午門內調鷹。」《嘯亭續錄》載,「鷹狗處向在東華門內長街,設總統二人,以侍衛兼之。豢養鷹狗備搜獮之用。其牧人皆以世家子弟充之,許其蟒袍、緯帽。壬戌遷於東安門內長房。」此處的壬戌指清朝嘉慶壬戌年。後來,東華門內上述兩房的所在地改建為會典館,此為嘉慶朝、光緒朝續修大清會典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