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歇1號新品種繁育技術應用案例應用案例
曼歇1號新品種繁育技術應用案例應用案例我國竹產業發展東西部極為不平衡,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商品化利用的主栽種少,更是缺乏優良新品種,缺乏配套的高效繁殖與栽培技術,且沒有形成規模效益。本技術應用案例為西南邊陲的老少邊窮地區提供適宜的優良筍[1]用竹新品種。曼歇1號新品種為牡竹屬新品種(品種權號20210472),是優良的筍用竹新品種。2008年發現於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曼歇壩村,2012年移栽,2014年開始進行新品種的DUS測定,2019年申報國家植物新品種。2016年「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位於該村的亞洲竹藤博覽園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進行整地,着手建立繁殖圃。經過4年建設,在當地建立了繁殖圃,栽植了曼歇1號筍用林,形成了高效的繁殖與栽培技術。
目錄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提供新品種的高效繁殖與栽培技術,挖掘並帶動當地農民尋找致富資源與技術,提高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竹產業發展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高竹林培育中新品種的貢獻率;為鄉村振興提供優良新品種與技術,也為新品種的引種栽培提供了適栽範圍和設施內的矮化栽培技術。
三、技術要點
1. 繁殖技術:選擇2年生竹節,埋節繁殖時在每一節間中央砍斜口,寬2~5 cm,將100 mg•L-1 ABT 1#溶液灌入切口,並用薄膜封住切口。將整理好的坡地,按照25 cm間距縱向開溝,放入2-3 m長竹節,將竹節平置於溝中,覆土3-5 cm,每隔5d澆灌1次。
2. 大田栽培技術體系:山地造林時整地為寬和高各2m的階梯式梯田,深翻30~50 cm;造林密度25~30叢/畝;母竹留養每叢4~6株。
3. 延長出筍時期的技術:通過降低頂端優勢的作業技術,提早了出筍時間,通過控水技術延遲了出筍時間,拉長了出筍收穫時間。
4. 大棚種植技術:矮化作業技術,每年10月下旬進行截頂,保留2~3m高竹稈,引種到北方大棚栽植的土壤與澆灌水改良為中性或弱酸性技術。
四、應用成效
一、在雲南普洱思茅區曼歇壩建立了曼歇1號新品種繁殖圃357畝。解決了新品種優質苗木供應問題。
二、建立了曼歇1號的繁殖和栽培技術體系。延長了竹筍收穫期2個月,提高了產量和品質,2021年僅項目試驗區內100畝筍用林每天收筍500 kg。
三、引種北京大興,建立了曼歇1號大棚室內種植的技術體系。
四、幫助農村剩餘勞動力3000餘人就業,人均年收入達35000元,利於地方實現精準扶貧。
五、提高了竹業界新品種開發與應用的意識,提高了新品種在竹業生產中的貢獻率。
五、適用範圍
適宜在雲南普洱、版納、昆明、廣東、廣西大面積推廣,在重慶、四川南部宜賓等可選擇低海拔地區推廣。引種江蘇南京、浙江杭州等地酸性至中性土壤可大棚內種植;引種長江以北的鹼性土壤如北京大興等地,可改良土壤[2]後大棚種植。
參考文獻
- ↑ 中國頂級竹筍大賞 ,搜狐,2017-12-21
- ↑ 什麼是土壤?它怎麼來的 ,搜狐,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