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鵪鶉
日本鵪鶉(學名: Coturnix japonica ,英文名:Japanese Quail)屬雞形目 雉科 鵪鶉屬 ,又名赤喉鶉、紅面鵪鶉、羅群、鶉鳥、宛鶉、奔鶉,民間通常簡稱鵪鶉。[1]
日本鵪鶉係屬於 Galiformes 目, Coturnix 屬, Japonica 種。其學名為 Coturnix japonica,與一般的鵪鶉 (Coturnix coturnix) 有所區別。日本鵪鶉在日本、韓國、中國東部、蒙古和庫頁島等地可見其蹤影,屬於候鳥。[2]
目錄
日本鵪鶉介紹
日本鵪鶉是世界著名的蛋用鵪鶉品種,也是世界育成最早的家鶉品種。日本鵪鶉體形小,成年體質量,雄、雌分別為100克和140克左右。性成熟早,40日齡左右開產,年產蛋量300枚左右。年平均產蛋率80%~85%,蛋的質量10克左右。蛋殼上布棕褐色或淺紫色斑塊或斑點,棕褐色殼常有光澤。
日本鵪鶉體羽呈栗褐色,頭部黑褐色,其中央有淡色直紋3條。背羽赤褐色,均勻散布着黃色直條紋和暗色橫紋,腹羽色澤較淺。雄鶉臉部、下頜、喉部為赤褐色,胸羽呈紅磚色;雌鶉臉部淡褐色,下頜灰白色,胸羽淺褐色,上綴有粗細不等的黑色斑紋,其分佈呈雞心狀。[3]
上體具褐色與黑色橫斑及皮黃色矛狀長條紋。 夏季雄鳥臉、喉及上胸栗色。 頸側的兩條深褐色帶有別於三趾鶉。 冬季則與普通鵪鶉 ( 西鵪鶉 )難辨。 由於普通鵪鶉在中國非常罕見, 俗稱的鵪鶉實際上是本種日本鵪鶉 。日本鵪鶉大約於1595年首先在東方各國馴養。 鵪鶉已經實現大規模的人工飼養繁殖,肉味佳美,蛋亦可供食,很有營養價值。[4]
日本鵪鶉或許是唯一由日本人所馴化的家畜。野生的日本鵪鶉記錄在日本首先出現於第八世紀。從那時以後幾個世紀,一些有關野生日本鵪鶉的記錄也在日本被發現。日本鵪鶉在16世紀為半馴化歌唱鳥。在1907 - 1941 年間,日本鵪鶉則以增加產蛋數作為選拔。到1941年時,日本鵪鶉的飼養隻數約達2百萬,但是卻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大部分馴化的日本鵪鶉。戰後,產蛋的日本鵪鶉產業又從所剩無幾的馴化鵪鶉重建起來,其中可能加入來自韓國、中國與台灣等地的馴化系統及野外捕獲的鵪鶉。 現今日本所飼養的日本鵪鶉主要為產蛋。在歐洲,為了產肉,則以增加體重選種,其體重為產蛋型鵪鶉的2到3倍重。
目前,日本飼養的日本鵪鶉大約有7百萬,而在愛知 (Aich) 縣的豐橋 (Toyohashi) 市所飼養的日本鵪鶉約有400萬隻,全國的蛋產量,約有70 %在此地生產。近年豐橋市的鵪鶉產業利用棕色羽毛的性聯遺傳自動篩選性別。
日本鵪鶉早期為歌唱鳥,然後成為蛋產用,後來才轉為常用的實驗動物,這是由於身體小、食物消耗少和早熟等的關係。[5]
日本鵪鶉的正常資料
體重 : 1 日齡 6-8 公克 成年,公 100-130 公克, 成年,母 120-160 公克
蛋重 : 9-10 公克
產蛋數 / 100 隻 80-90
性成熟日齡: 38-42 日
平均壽命: 最長:公為 7 年 平均: 3-4 年[6]
雄鳥與雌鳥
日本鵪鶉 雄鳥上半部赤褐色,有黑和淡黃色的橫斑及縱斑。眉斑是黃白色。短尾,頰和喉赤褐色。身體下半部淡黃褐色,胸和脇有赤茶色和黑色的縱斑,嘴和腳黑褐色。雌鳥的頰、腮、喉是帶有白色的,眉斑淡黃色。上胸有兩條黑帶。
外形特徵
體小(20釐米)而滾圓的灰褐色鵪鶉。上體具褐色與黑色橫斑及皮黃色矛狀長條紋。下體皮黃色,胸及兩脅具黑色條紋。頭具條紋及近白色的長眉紋。夏季雄鳥臉、喉及上胸栗色。頸側的兩條深褐色帶有別於三趾鶉。冬季則與鵪鶉難辨。
嘴-灰色;腳-肉棕色。
日本鵪鶉在台灣野鳥圖鑑及台灣鳥類全圖鑑都沒有收錄,可見這隻是一隻大迷鳥。出現在台灣相當不容易,也造成相當大的轟動,想拍他還需要排隊,等先到的拍過癮讓出位置才可輪到。[7]
野生型的鵪鶉羽毛顏色大多數呈暗肉桂棕色。然而成熟雌鵪鶉的胸部羽毛為灰色並具有許多黯色小斑點,且在成熟雄鵪鶉的胸部及臉部則有一樣的暗銹紅色羽毛
約在 3 週齡時,顯示性別上羽毛顏色有差別,但在 0 到 2 週齡時則還沒有。
野生型鵪鶉的蛋殼顏色為白色、淡淡的肉色或淺棕色,但是通常為藍色或棕色上有許多小斑點。蛋的大小、外形、和顏色依雌鳥而異,差異變化至大,且已經有人提案以此作為鑑別雌鳥的一種方法。[8]
分佈及棲息地
棲息於乾旱平原草地、低海拔山丘陵、山腳平原草叢與灌叢,性善隱匿,常在灌叢中潛行活動。
牠是典型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植物嫩枝、嫩葉、嫩芽、漿果、種子、草籽為食,也吃穀粒、豆類、昆蟲、昆蟲幼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常在草地、農地中覓食。[9]
圖片集
視頻
Japanese Quail 日本鵪鶉
日本鵪鶉, Japanese quail
日本鵪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