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 |
---|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簡稱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台灣新北市八里左岸,於1998年興建,2003年4月24日正式開館。為台灣第一座市立考古博物館,設立目的為保存及推廣十三行遺址的史前文化。
舊名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改名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2010年改為現名。建築物及廣場共約四公頃,包括本館建築群為展示情境,設有遺址出土各項重要文物常設展、特展廳、考古學習體驗室。館中介紹有關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等過去的遺跡與背景。
目錄
歷史
1957年,十三行遺址被勘查後定名並登錄為三級國定古蹟。1989年,因八里污水處理廠將興建於十三行遺址上,引起各方搶救十三行遺址;搶救計畫由1991年7月第五次發掘開始,1990年第三次發掘、1988年的第二次發掘為考古研究計畫。1992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勘定後,確定遺址保存面積為3136.9平方公尺,其餘面積則興建污水廠。1995年行政院會議決議由污水廠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更名為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後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4月24日正式開館,2010年改名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1]
目前,博物館主要常設有十三行文化的展覽,並定期推出八里原住民文化等非常設展。
建築
獎項
十三行博物館由臺灣建築師孫德鴻設計,2002年獲台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獲遠東建築獎傑出獎,2014年獲國家建築獎金獎之文化教育及公共建築類金獅獎。
特色
博物館分別由三棟建築組成象徵為山與海,以及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象徵毀壞的遺跡與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2],並由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暗示考古現場無法重現的狀況,側面的兩道高牆指向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暗示兩者的時間連結。[3]
組織
- 館長
- 諮詢委員會
- 典藏審議委員會
- 秘書
- 教育研究組
- 營運推廣組
- 行政組
影片
參考文獻
- ↑ 建館沿革. 十三行博物館. 2018-04-25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中文(繁體)).
- ↑ 凱姊. 建築之美│十三行博物館. 欣傳媒. 2018-06-24 [2019-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2) (中文(繁體)).
- ↑ 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築特色?. 十三行博物館. 2016-09-09 [2019-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