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文藝對話集》,文藝學、美學著作,柏拉圖著。本書收集了相傳是柏拉圖的8篇有關文藝和美學思想的對話體文章,它們是《伊安篇》、《理想國》(卷2至卷3)、《理想國》(卷10)、《斐德若篇》、《大希庇阿斯》、《會飲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朱光潛編集並翻譯,有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約22萬字。《大希庇阿斯》是柏拉圖的早期作品,也是古希臘最早的專門論述美學的文章。本文借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的對話闡述了「美本身」與「美的事物」的原則區別,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美的本質問題。作者借蘇格拉底之口,以詰難的方式否定了「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美就是視覺和聽覺所生的快感」等傳統命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搞清了美與善、美與快感之間的區別。然而並沒有得出正面的答案,最終以「美是難的」結束了全文。《會飲篇》是柏拉圖思想成熟期的作品。本文借第俄提瑪之口闡述了作者自己唯心主義的「理念論」,認為經驗的美的事物是相對的、變動不居的,而超驗的美的理念卻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前者是後者的表現,後者是前者的源泉。要達到對後者的認識,必須從前者出發,由具體的美的事物到普遍的美的形體,再到美的心靈、美的行為和美的制度,最終融匯貫通,達到對涵蓋一切的美的學問的把握,即實現對理念世界的觀照。在《理想國》(卷10)中,柏拉圖將這種唯心主義的「理念論」運用於藝術問題的理解,從而提出了唯心主義的「摹仿說」。借蘇格拉底之口,說明理念世界是基元的、第一性的;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摹仿」,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則又是由現實世界派生出來的,因而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是第三性的。正是根據這一原則,作者在《理想國》(卷2至卷3)和《法律篇》中才對摹仿的藝術大加貶斥,認為此類作品既不能反映真理,又足以傷風敗俗,因而必須予以取締。在否定了摹仿藝術的同時,又給另外一種藝術,即由靈感而獲得的藝術找到了存在的根據。在《伊安篇》和《斐德若篇》中,又借蘇格拉底之口指出,高明的藝術家不是依靠摹仿而是憑藉靈感去進行創作的,只有當詩人進入一種非理性的迷狂狀態時,才可能成為神的代言人,而這種作品也才能真正直觀理念世界的美並具有哲學意義。此外,在《斐利布斯篇》還涉及到了美感方面的一些問題。

作為西方美學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柏拉圖的這些對話所包容的思想雖然具有唯心主義的成份,但卻仍然體現了古代人對美學問題的初步思考和探求,因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美學理論上,柏拉圖關於美的本質問題的思考直接規定了中世紀直至德國古典美學的研究角度;在藝術實踐上,柏拉圖關於靈感問題的探求則對於文藝復興乃至近代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產生了影響。

作者介紹

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西方美學史上最早的美學思想家。生於雅典貴族家庭,受業於蘇格拉底,遊歷了埃及等地。曾在雅典創辦阿卡底米亞學園,潛心講學40年之久,一生留下對話體著作40餘篇,主要有《理想國》、《巴曼尼德斯篇》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1]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2]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文藝對話集 相關視頻

文藝現場 | 南北方作家對話:筆下的另一種江南
希臘 宣傳片

參考文獻

  1.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
  2. 文學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