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溯閣
歷史沿革
清兵入主中原後,漢族反滿情緒十分強烈。清朝最初是以武力進行鎮壓,但也深知民族意識是很難以高壓手段消除的,於是便仿效前代「明主」文治之舉,企圖刪削典籍,愚弄百姓,尤其是文人的思想。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乾隆帝設立了「四庫文書館」,下詔徵求天下書籍。「全書」即叢書的意思。經十餘年後終於編纂成書,共計十六萬八干余冊,分經、史、文、集四部,所以稱之為《四庫全書》。這是繼明朝《永樂大典》之後的另一部巨型叢書,堪稱世界叢書之最。叢書編成之後,乾隆皇帝決定在瀋陽故宮修建一處樓閣專門珍藏《四庫全書》。此閣建成後便取名為「文溯閣」,取「溯澗求本」之意,以示自己身處盛世仍不忘祖先開基創業之艱難,兢兢業業治理國家。
文溯閣的建築頗為奇特。它是在故宮的西路增建的。故宮西路的宮殿百餘間,主要布局卻是分為兩區,由南至北前部是扮戲房、戲台、嘉蔭堂,後面是文溯閣。文溯閣是個二層三樓的建築,它的色彩與其它宮殿截然不同。一般宮殿殿頂都採用黃琉璃瓦綠剪邊及五彩飾件,而文溯閣用的則是黑色琉璃瓦綠剪邊。這在瀋陽故宮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1],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它之所以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閣之外觀為二層,黑琉璃瓦綠剪邊硬山頂,面闊五間,加西側樓梯間為六間,進深三間。閣下層均出檐廊。閣內為三層,在下層頂板下的空間,東、北、西三面各以迴廊的形式增加一層,俗稱「仙樓」,兩側各一間之地,正面約兩米多寬,使正中三間形成二層空間的敞廳,下層靠北以隔扇分出近二米寬的過道。《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書架分排於閣內各層。
樓閣作用
另外,據說以「五行八卦」之說,「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黑是代表水的。而文溯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所建的樓閣,書忌火,以黑瓦為頂,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2]。而窗柱等不飾紅金等暖色也有這一層「取吉避災」的用意。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着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縱觀整個西路格局,院落層次清晰,套院相接而不亂,花草樹木點綴其間,的確是讀書作畫的理想「仙界」。
乾隆皇帝對《四庫全書》視如珍寶,每次東巡時都要親自查閱翻檢,體味讀書之樂。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七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第四次來到盛京,看這裡新建的宮殿和文溯閣中盈架而陳的《四庫全書》後不勝感慨,揮毫命筆,寫下了一首長詩:「老方四庫集全書,竟得功臣莫幸如。京國略欽淵已匯,陪都今次溯其初。源寧外此園近矣,津以問之莊繼者。搜秘探奇力資眾,折衷取要意廑予。唐函宋苑實應遜,荀勒劉歆名亦虛。東壁五星斯聚朗,西都七略彼空儲。以雲過洞在滋爾,敢日絡民合是欽。敬免天聰文館辟,必先敢懈有開余。這首詩的墨跡至今仍高懸於文溯閣中。乾隆帝同時又御筆親題了兩部楹聯。北側的一幅是:「古今併入含茹萬象滄溟探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中有橫額「聖海沿回」。南側的一幅是:「由鑑古以垂模敦化川流區脈絡,本紹聞為典學心傳道法驗權輿。」
視頻
文溯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瀋陽故宮之《四庫全書》西遷,此地空餘文溯閣 ,搜狐,2019-03-19
- ↑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留都宮殿":瀋陽故宮,浙江在線,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