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教宗狄約尼削

教宗聖德宜拉丁語Sanctus Dionysius PP.;200年-268年12月26日)於公元259年7月22日-268年12月26日期間任教宗

教宗
聖德宜
Sanctus Dionysius PP.
羅馬主教
來自 新浪博客 的圖片
位於城外聖保祿大殿的教宗德宜圖像
就任 259年7月22日
卸任 268年12月26日
前任 教宗思道二世
繼任 教宗斐利一世
個人資料
本名 Dionysius
出生 (日期不詳)
大希臘(未被證實)
逝世 268年12月26日
羅馬帝國羅馬

教宗德宜可能在大希臘出生,但這從來未被證實。公元258年教宗思道二世殉教後,德宜在翌年獲選為新任教宗。因為當時基督徒遭到迫害,教宗位置懸空近一年,當迫害逐漸減退,德宜方上任教宗職位。領導迫害教徒的羅馬帝國皇帝瓦勒良在公元260年被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殺害,新任皇帝加里恩努斯宣布對基督教採取容忍政策,教會從此得到合法地位。

教宗德宜任內的任務是重整教會的秩序,他發出大量金錢重建在卡帕多細亞哥特人破壞的教堂,並下令釋放被囚禁的基督徒。他在公元268年12月26日逝世,是首位未被列為殉道者的教宗。

目錄

生平事跡

一、聖刁尼削教宗的譯名

聖刁尼削(St.Dionysius)教宗,又譯聖迪奧西尼、聖狄尼修、聖德宜、聖狄約尼削、聖狄奧尼修、聖戴奧尼西厄斯等。

二、聖刁尼削教宗的簡介

聖刁尼削教宗是希臘人,傳說生於意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城邦,公元259年7月22日接任羅馬主教,成為天主教第廿五任聖伯多祿繼承人。聖刁尼削於公元268年12月26日於羅馬逝世,他是首位未被列為殉道者的教宗。

三、時代背景

公元258年8月,教宗西斯督二世殉道;由於瓦萊里安(瓦勒良Valerianus 253~260)皇帝的嚴酷政策,造成了羅馬主教的長久空缺。後來波斯人的入侵轉移了帝國政府的注意力。公元259年7月22日,羅馬司鐸刁尼削被推舉接任聖西斯督二世的教宗職位。

公元260年初,瓦勒良於埃德薩(今敘利亞)被波斯軍隊擊敗,旋被俘虜。其子加里恩努斯(Gallienus 260~268)繼位,迫於帝國內部軍閥割據,內亂紛擾的局面,隨即宣布結束教難,承認教會宗教活動的合法性,返還沒收的教會財產。

四、重組教會

因為當時基督教徒遭到迫害,教宗位置懸空近一年,當迫害逐漸減退後,聖刁尼削被選為羅馬主教。此後,教會進入了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時期。

聖刁尼削教宗面臨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要重建教會秩序。他於是在羅馬城郊區新建立了若干教區,並寫信勉勵和使用大量資金接濟在教難和波斯戰爭中損失嚴重的卡帕多西亞教會(今土耳其中部),重建教堂,贖回被俘虜的基督徒。傳說,在他的任期內,祝聖了7名主教,12名司鐸以及6位執事。

五、羅馬會議

公元260年,亞歷山大城主教刁尼削(狄奧尼修、狄尼修,與教宗同名,Dionysius)為反對薩培里主義(又名撒伯流主義,Sabellius),以非常不理想的闡述表明「三位一體」的道理,具有「附屬論」(Subordinatianism)的傾向;引起了北非地區其他神職的誤解;聖刁尼削教宗接受了北非教會的請求,於羅馬召開會議,反駁了諸如薩培里主義、附屬論等異端,要求刁尼削(狄奧尼修)主教說明自己的觀點。刁尼削主教表示,他的觀點與教宗完全一致,不用教宗認可的「Homoousios」這個詞來表述,是因為聖經中找不到這個字。

六、在位時間

聖刁尼削於公元259年7月22日~268年12月26日擔任羅馬主教,成為天主教第廿五任教宗。在位期間為教會作了巨大貢獻。

七、重大貢獻

1、重建教會秩序,在羅馬郊區成為新教區。

2、撥出大量資金,重建教堂、贖回俘虜、救苦救難……

3、祝聖主教、神父、執事為教會增添新的生命力。

4、公元260年召開羅馬會議,批駁錯誤表述「三位一體」論及附屬說等異端。

5、公元265年,留下《致狄奧尼修亞歷山大城主教書》,論三位一體與天主降生等重要教義(DS112~115)。

八、教會敬禮

聖刁尼削在教宗的行列中是第一位精修聖人,以往的教宗都是殉道者。最後安葬於聖加利斯督教會墓地。他的紀念日是每年12月30日。在《羅馬彌撒經書》中「聖加利斯督墓穴殉道者以及諸聖禱文」中這樣寫到「教宗聖刁尼削,兄弟們艱辛時可愛的父親,請為我們祈禱。」 [1]

參考文獻

  1. 第廿五任教宗 聖刁尼削 新浪博客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6-09-27 05:26:14)轉載▼ 標籤: 天主教 基督教 教宗 梵蒂岡 聖刁尼削分類: 歷任教宗

譯名列表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