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禾捆回家
《收禾捆回家》外文名:Bringing in the Sheaves,音乐类型:圣诗传统诗歌。
圣经学者Edmond D Keith说:“基督教[1]有两本书,即圣经和圣诗,前者是上帝对人的启示,后者是人对上帝的回应。”。可见圣诗和圣经密不可分,可以说圣经是圣诗的材料来源,脱离圣经的诗歌不能称为圣诗[2]。
目录
简介
(摘自:《荒漠甘泉 – 乐侣》)
收禾捆回家 Bringing in the Sheaves
Knowles Shaw, 1834-1878
“那耕地为要撒种的,岂是常常耕地呢?”赛28:24
一天初夏,我走过一块美丽的草场。上面的青草非常柔软、浓厚、纯粹,真像一块东方的绿色大地毯。
草场的一隅栽着一棵佳美的古树,树上停着无数美丽的野鸟;晴爽的空中充满了它们悦耳的歌声。
两只母牛躺卧在凉爽的树荫下,表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来。
路旁种着黄色的蒲公英,蒲公英中间,又夹着紫色的紫罗兰。
我倚着竹篱呆望了好久,尽量饱享了一顿眼福,心中想着:神所造的字宙中,没有一处能比这里更美丽更可爱了。
第二天我又走过那条路,看啊!那幅美丽的图画全被拆毁了。
一个农夫扶着铁犁,站在畦间,在一天之内造成了这一个大破坏!
绿色的青草没有了,留着的祗是一片丑陋光秃的黄土;歌唱的野鸟不见了,却换来了几只抓土啄虫的老母鸡。路旁的蒲公英、美丽的紫罗兰,一概都不见了。
我忧忧愁愁地自语着:‘这样美丽的东西,也有人忍心损害吗?’
那时全能者的手打开了我的眼睛,叫我看见满田已熟的禾稼等待人去收割。
我能彀看见巨大迟笨的草人巍立在日光之下;我能彀听见秋风掠过麦穗的响声。
那时我就觉悟到:若不经过那块丑陋光秃的黄土,就得不到收割禾稼的光荣。
亲爱的读者,我们的神是我们心田的农夫,祂常常来耕垦我们的心田,将我们自以为最美丽的东西拔去,留给们一个光秃秃不美丽的光景;
我们应当忍着暂时的痛楚,仰望前面收获的丰富。--选
收禾捆回家
Bringing in the Sheaves
清早起来撒种,撒主慈爱善种,
正午也勤撒种,到夕阳西下;
等到庄稼成熟,收割时刻来到,
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不论晴天阴天,殷勤努力撒种,
虽遇风霜雨雪,总不要害怕。
等到收割来临,劳苦已经完毕,
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流泪出去撒种,为救主撒道种,
有时忍受损失,痛苦又增加。
等到流泪过去,救主柔声欢迎,
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副歌)
收禾捆回家,收禾捆回家,
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收禾捆回家,收禾捆回家,
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笔者童年时,家中有一幅米勒(J. F. Millet)的画“晚钟”,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画面是一对夫妇在暮色笼罩下,站在农田中为一天辛劳,献上虔诚的祷告。
母亲也总是嘱咐我们不要剩余碗中的米饭,因粒粒都是农夫的辛苦。 生长在都市的人,不知道撒种、耕耘的辛劳;也不能体会到收割禾捆时的喜悦。
这首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圣诗在十九世纪十分流行,近年来则较少人唱它。
词的作者萧诺斯(Knowles Shaw,1834-1878)是美国南部农家子弟,熟悉田园生涯。萧诺斯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把萧诺斯叫到床前对他说:“我要走了,这把小提琴是我惟一留给你的家产,你要靠它谋生,照顾你的母亲和两个妹妹;更要把一切荣耀归给主,随时要有见主的心理准备。”
萧诺斯在父亲去世后,白天在田里耕作,晚上在各种宴会场合演奏小提琴。
不久他发现自音乐所得的收入超过农耕,就弃农从商。 他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但灵性生活却日趋衰弱。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他父亲遗言的末两句,于是他开始求圣灵恩赐,以他的提琴和歌喉来引人归主。 他成了一位音乐布道家,誉满美国南部各州,在事奉廿五年中,引领了二万多人信主。
有一次萧诺斯和他的一位同工谈到传道的艰辛,但看到有人归主则又万分喜悦;于是他根据诗篇126:5-6“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写下了这首诗,也谱了曲;但原谱后来失传。 现在通用的曲调,是美国圣乐作曲家孟纳(George A. Minor,1845-1904)所谱并加上了副歌。
萧诺斯一共作了一百多首福音诗歌,十年内出版了五本歌集。 1878年夏,他在德州达拉斯市,主领五周奋兴会后,搭火车去另一城市领会,不幸在离该市仅两里时,火车出轨,萧诺斯当场被主接去,正如他父亲的遗言:“要随时准备见主。”
参考文献
- ↑ 基督教起源,新浪博客,2013-08-30
- ↑ 基督教150首经典圣诗 敬拜复兴再次升起,基督时报,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