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辭
《輓辭》 |
作品名稱: 《輓辭》 創作年代: 南唐 文學體裁:詞 作者:李煜 |
《輓辭》[1]南唐李煜的作品。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 [2]
這組合悼詩共二首,內容上,第一首重在寫詩人遭遇死亡的生者悲痛,第二首則着重抒寫詩人獨自存活的生命哀傷。
第一首開篇即以珍珠喻愛子、春花喻嬌妻。說「眼前」,是回憶孩子繞膝弄戲的情景,而此時無復再見;稱「世外」是妻子擁有無與倫比的美貌,而此刻真的去了世外;因以「珠碎」與「花凋」寫出自己的無限痛惜,而「碎」與「凋」也同樣指自己的心。一聯十字,內蘊深刻,字字舍情。
次聯抒寫失子之痛尚未平復,妻亡之禍又接踵而至。詩人妻子臥病之時,夫婦二人兒子的突然得疾而過世,詩人怕加重妻子的病情,非但不敢言及此事,甚至也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將痛失愛子的悲傷深深地藏在心底里,在妻子的病榻之前,溫語勸慰,一如既往,只能在兀然獨坐時默默地流淚。由此來體會此聯中的「心裡恨」三字,表面上下得很平常,其實是泣血之訴,藏含着無盡的辛酸與悲苦。
第三聯轉而寫物,卻是物是人非。藥猶在笥,愛子已去;香奩依舊,愛妻已亡。室內瀰漫的藥味,奩上薄薄的灰塵,在在都令人回憶死者生前的情景,又無一不在提示生者死神已經來過。
故詩的末聯只說詩人自己在如此沉重的打擊之下已無淚可流了。人之流淚,不僅是悲傷的表達,也是悲傷的宣洩,詩中卻說「無淚可沾巾」正是所謂的「最深重的悲痛不是流淚的宣洩而是無以表達的無淚」,這是詩人痛徹肺腑的感受。
第二首首聯將人的生命「艷質」與自然的生命「芳樹」同舉,以啟頷聯之「春落實」、「雨傷叢」,既用以比喻嬌妻愛子的生命夭折,又用淒風苦雨的春景來展現內心悲哀的情感,有一種慘澹無奈的生命哀傷迴蕩其間。故首聯的對句「浮危道略同」,是總此兩聯的感慨。不過,自然界雖然有春花秋葉的變化,但其生命是流轉不息的,今春花謝了,明春花又開,有遷逝,無終結。可是人是一去不復返的,無論生前有多少珍愛,多少歡樂,也無論死後有多少眷戀,多少回憶,逝者永逝,不知道該向誰去問死者去了哪裡,也不知道有誰能回答生死能否重逢,一切於存者都只是徒勞。既然關於生命的所有疑問都無問處,也無可問,人自當死心平靜;偏偏春來東風輕吹拂,吹綠了樹,拂紅了花,也惹出人心中的無奈:它喚不回逝去的親人。「千載謝東風」,既然如此,那就請春風不要再來了,「千載」都不要來——只要生者在就不要來,因為年年的春色都會喚起孤獨生者無限的憶念、無限的悲哀,這也是極度悲痛中的奇想。就此時心情而言,詩人不再有春天。
二詩情辭誠摯沉痛,極寫詩人的失子之悲與喪妻之痛,將詩人憂思無盡的苦情表達得窮哀至慟,令人倍感悲戚。在遣詞上,哭子與悼妻反覆更迭、交錯變化,又義兼復指、雙重哀悼,其前後交織、悲愴悽惋,令人難以卒讀。
目錄
詩詞正文
“ | <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銷心裡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猶殘藥,香奩已染塵。 前哀將後感,無淚可沾巾。
正悲春落實,又苦雨傷叢。 穠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 沉沉無問處,千載謝東風。 [3] > |
” |
— <《輓辭》>,<古詩文網> |
譯文
眼前珠碎心如焚,世外花凋又在春。
心頭之恨尚未消,摧折仍是掌中身。
前有哀愁後有感,悲絕無淚可沾巾。
艷質麗人芳香樹,浮危之道略相同。
正悲春日樹花落,又苦寒雨傷根叢。
盛季繁茂今何在?世事飄零已成空。
茫茫宇宙無問處,悠悠千載辭東風。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4]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及音律均有一定造詣,其中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前期」。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烏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陣子》等,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淒涼,充滿憂傷氣質,主要抒發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感,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眷戀。故有詞云:後主雖拙於治國,然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他還極力推廣了澄心堂紙,與與大周后一同修補了《霓裳羽衣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後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
公元978年8月13日(農曆七夕),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並請原南唐舊臣為李煜寫了墓志銘,自己也特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6]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