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拉維·香卡( Ravi Shankar, 1920年04月07日--2012年12月11日)最令世人景仰的印度音樂的偉大使者、印度古典音樂教父、西塔爾琴大師拉維·香卡,"甲殼蟲樂隊著名吉他手喬治·哈里森的恩師、爵士紅伶諾拉·瓊斯的父親",而這並非他真正的光環。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他就被世人奉為一代西塔爾琴大師、印度音樂和文化的偉大使者以及不朽的世界音樂家,在彈奏西塔爾琴這種印度最傳統最複雜的擁有最神秘音韻的樂器功力上,世人更無出其右。

拉維·香卡
出生 (1920-04-07) 1920年4月7日(104歲)    
逝世 2012年12月11日(2012-12-11)(92歲)
國籍 印度
別名 Robindro Shaunkor Chowdhury
籍貫 瓦拉納西
職業 印度傳統音樂作曲家

目錄

個人簡介

拉維·香卡(RaviShankar)--甲殼蟲樂隊著名吉他手喬治·哈里森的恩師,當代爵士紅伶諾拉·瓊斯的父親--1920年出生於印度東北部城市Varanaci(舊稱Benaras)的一個婆羅門教家庭,其兄烏代·香卡(UdayShankar)是印度著名舞蹈家。

拉維10歲時便隨印度舞蹈團赴西方演出,在此過程中接觸西方音樂,此後,師從印度著名演奏家,作曲家,古魯(guru,印度教宗教大師)阿拉烏丁汗(UstadAl-laudinKhan)學習印度古典音樂。

20世紀40年代拉維開始了演奏生涯,1949-1956年,他主持了全印廣播電台樂隊,並進行了大量的創作,1956年後,拉維開始在歐美各國巡演並獲得巨大的成功,其間他還在洛杉磯建立了一所印度音樂學校。古老而神秘的印度音樂通過拉維的介紹進入了歐美尋常百姓家。

1960年,甲殼蟲樂隊邀請拉維同台演出,此後,西方的搖滾一代借鑑其獨特的西塔爾琴演奏技巧使吉他演奏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

拉維的西塔爾琴演奏是繼承了傳統演奏技巧基礎上的大膽創新,是他使西塔爾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再次煥發青春。

2012年12月11日,印度音樂界的傳奇人物拉維·香卡在美國加州去世,享年92歲。

活在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範圍內的榮譽後,便成為印度音樂和文化的使者。但是只有少數聽眾能領會這位現代81歲高齡音樂家作品的豐富內涵。

拉維·香卡在音樂上的天賦早在他少年時期便已經顯現出來,那時他已登上了世界舞台,從紐約卡內基大廳到巴黎的Champs-Elysees大戲院,他在個個優德的劇團中擔任舞者和樂師。這一家族當時就已經贏得了包括俄國芭蕾舞家安娜·帕夫洛娃和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等在內的偉大藝術家們的讚賞和欽佩。拉維·香卡和他的家族當時在歐洲美國長期居住,使得他們漸漸熟知了傑西卡·海飛茲、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帕布羅·卡薩爾斯、艾靈頓公爵、路易斯·阿姆斯壯和卡布·卡洛威等明星。[1]

也許因為較早受藝術的薰陶,加上拉維·香卡超凡的音樂才華、不倦的學習熱情和與生俱來的求知慾,使Panditji("尊敬的大師",拉維·香卡常被這樣尊稱)成為一位卓越的音樂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音樂探索家。隨着他在Woodstock和Monterey音樂節上的一系列亮相,以及他和披頭士(尤其是和喬治·哈里森)的合作,無數音樂人將拉維·香卡視為歐美藝人之外放眼世界音樂的一個接觸代表。

毫無疑問,香卡將北印度的古典音樂待到了很多根本沒有接觸過次種音樂的人耳中,他也運用其非凡的音樂天才和名望將世界各地看似毫無關聯的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將旋律和節奏作為原材料,香卡在音樂廳稀薄的空氣與日常生活之間為人們搭了一座橋。他將音樂中的形式和影響大而化之,用實驗性的成分來表達和描繪世上最普遍最強烈的人類情感--快樂、渴望、憂愁、奉獻、希望和愛。

香卡的三個最具影響力的有跨文化性質的音樂作品都是在獨立音樂廠牌下錄製的:1978年的《在克里姆林宮》、1990年他和著名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合作的《通道》以及由他的好友兼學生喬治·哈里森合作錄製的《身與心》。

受錄音技術發展的啟發,香卡在Tanamana(《身與心》)這張唱片中,將北印度古樂器西塔爾琴、像琵琶模樣的薩羅達琴以及塔布拉手鼓還有其它南印度樂器結合在一起,配合着由合成器與鍵盤帶來電子音樂元素,創作了與他其它唱片一樣成功的作品。這張唱片由他與他的好友兼學生喬治·哈里森合作錄製,後者負責演奏電豎琴和合成器。香卡的弟妹垃克希米·香卡--印度最優秀最受歡迎的歌手,用自己天籟般的嗓音助香卡一臂之力。他的小兒子舒布霍也在這張唱片中獻唱並彈奏西塔爾琴。

獲得榮譽

他身上有太多光環:印度音樂的偉大使者,印度古典音樂教父,西塔爾琴大師,甲殼蟲樂隊吉他手喬治·哈里森的恩師,三次獲得格萊美獎、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提名,他還是印度上院議員、慈善家、作家……

香卡先後三次榮獲格萊美獎,為電影《聖雄甘地》配樂獲奧斯卡提名,還獲得印度國家勳章、威尼斯電影節特別獎、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法國"最高平民獎"、英國"榮譽爵士"等,並擁有15個榮譽博士學位。

作品簡介

拉維·香卡作品

印度音樂之聖拉維·香卡橋(Bridge--TheBestOfRaviShankar)

歌手:拉維·香卡...

語言:拉丁

唱片公司:星外星唱片

發行時間:2004-01-01

簡介:最令世人景仰的印度音樂的偉大使者,印度古典音樂教父,西塔爾琴大師拉維·香卡三張最偉大音樂作品的精選。本專輯即是這一位西塔爾琴大師最偉大的三張專輯之最佳精選,是他音樂精華的濃縮。專輯中他與包括喬治·哈里森在內的一大批可謂20世紀頂尖世界音樂家一起,為人們帶來了西塔爾琴、薩羅達琴等來自神秘印度的最具神韻之樂器的美妙聽覺體驗,盡現西塔爾琴之魔力、印度音樂之神髓。聽後感:印度風格是一種特有的神秘,從中可以感受到宗教氣氛的濃密……也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背景小資料:西塔爾琴

西塔爾琴是印度北部的一種傳統樂器,長約90公分,其共鳴箱由鑲有紅木面板的大葫蘆製成,琴頂往往還固定一個小葫蘆,以達到加強琴體共鳴的作用。西塔爾琴一般有約有20多個品,18-20根弦,其中7根主弦中,有4根為演奏旋律用弦,定音C,G,c,f,另3根為主音共鳴低音弦,用以突出音樂節奏,另外在其拱形音品的下方還有11-13根與主弦平行的共鳴弦,演奏時這些共鳴弦隨着主弦變化而發出自然泛音。不難見得,西塔爾琴結構及其複雜,演奏難度相當之大,遠勝過東西方的任何一種弦樂器。但是西塔爾琴音色柔美,其高度發展的演奏技巧和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使其既能走出緩慢悠揚的抒情旋律,又能奏出快速動感的舞蹈節奏,是人類音樂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件偉大的樂器。[2]

拉維·香卡從藝七十多年,在演奏、創作、理論諸方面都有建樹,出版發行了大量的CD、VCD、DVD,創作了幾十首風格各異的拉格以及大量的電影音樂、舞蹈音樂等。無論是他特立獨行的演奏個性,還是求新求變的創作風格,都對印度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個人作品

著作:
《我的音樂,我的生活》(MyLifeMyMusic),1968年在美國洛杉磯出版。主要是為西方普通讀者而寫的一本英文版書籍,以拉維-香卡音樂經歷為線索,同時將印度音樂知識貫穿其中。
《拉格與情感》(RagaAnurag),1978年由音樂表演藝術研究院(RIMPA)出版,是一本用孟加拉語撰寫的書籍。書中序言部分是記者桑卡爾拉勒錄音採訪香卡的記錄。針對音樂專業的讀者,香卡講述了西塔爾琴以及印度傳統音樂的發展,在較深層次上探討了印度音樂和音樂家。
《學習印度音樂》(LearnIndiaMusic),1979年美國出版。這是一本配有三盤磁帶的書籍,作者以一種系統的方法講授如何學習印度音樂,改變了印度音樂史以口頭傳授的這一古老方式,用書面文字和演奏實例的音響取而代之,這是印度藝術教育領域中的新發展。
自傳性電影:
《拉格》(Rage),1968年美國拍攝。

《拉維·香卡肖像》(RaviShankarInPor-trait),2000年英國BBC拍攝。

《拉維·香卡在兩個世界之間》(RaviShankar:betweenTwoWorld),2000年美國和法國拍攝。

從20世紀50年代到2007年間他出版的具代表性的CD包括: 《MenuhinMeetsShankar》(東西方相遇之一,1966) 《WestMeetsEast》(東西方相遇之二,1967) 《WestMeetsEast》(東西方相遇之三,1976) 《concertoforSitarandOrchestraNo.1》(西塔爾第一協奏曲,1971) 《concertoforSitarandOrchestraNo.2》(西塔爾第二協奏曲,1982) 《RaviShankarinKremlin》(1988) 《sitar》[Oriental](1989) 《Passages》(1991) 《Bridges》(2001)

相關書籍

《民族音樂學與近現代音樂史》

(EthnomusicologyandModemMusicHistory),由斯蒂芬、菲利普等編寫的著作,伊利諾斯大學1990年出版。書中第161~180頁的一篇名為"傳統音樂與現代性之間的調解人拉維·香卡"(RaviShankarasMediatorbetweenaTradi-tionalMusicandModernity)的文章是由香卡的學生--現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民族音樂學教授斯蒂芬·斯拉威克撰寫的,文中從"傳統的來源"、"傳統的概念"、"傳統中的現代"三方面論述了香卡作為一座橋樑,將東西方音樂文化有機地連接起來。

美國奧利弗·科瑞斯克在自己的文章《RaviShankar》中對香卡及其音樂進行了分析,認為他作為音樂家有其兩面性:一方面,作為古典的西塔爾琴表演者,他一直是一位傳統的純化論者;另一方面,作為一位作曲家,他已經尋找到在不同的音樂領域中合作的對象--爵士樂、西方古典樂和民族音樂。

美國弗雷德里克·W·哈里森的文章《WestMeetsEast-HowtheSitarCametobeHeardinWestemPopMusic》(東西方相遇--西塔爾琴如何到達並融於西方流行音樂中),從調式體系到民間傳統、爵士與民間和爵士與古典結合的音樂與印度音樂的關係、搖滾拉格的產生等方面概括論述拉維·香卡音樂在西方藝術領域中所產生的影響。

國本·丹克拉的文章

《DigtheGroowGat-TheRepresentationofIndianMusiconRaviShankarAlbtunCoversasRelatedtothePopularityofIndianMusicintheUnitedStates》(尋找正常渠道--在美國發行的拉維·香卡音樂唱片中有關印度音樂的普及),評論了拉維·香卡的印度音樂與西方流行音樂的關聯。作者認為,在美國拉維·香卡的音樂有三方面的價值:首先,反映在西方人對香卡和他的印度音樂的欣賞方面。其次是廣泛的聽眾給予的良好反饋:再次,它們也教會了西方聽眾如何理解印度音樂。無疑,在美國出現的印度音樂熱的現象給印度音樂本身的發展帶來了益處。

《RageMala》(拉格集)

由拉維·香卡的英國學生喬治·哈里森撰寫,1997年在新德里出版。作者認為,香卡為世界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是西方與東方音樂文化的橋樑;在很多方面,古老的印度文化給了西方人更多的精神內涵。他為其他到世界各地巡演的印度音樂家奠定了基礎,現在印度音樂已被整個世界所接受。音樂總驅使他向前,他已經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都難以停止下來。他是"世界音樂之父"。此外,喬治·哈里森在自己的自傳《I,Me,Mine》一書中講述了他和拉維·香卡之間的師生情、朋友情、父子情、音樂情。

《Bapi:TheLoveofMyLife》

(爸爸:我生命中的愛),由拉維·香卡的女兒安努什卡撰寫,2002年在新德里出版。她從父親、舞蹈家、音樂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等十個不同方面講述了自己的父親,客觀地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印度學者A.L.巴沙姆主編(閔光沛等譯),由商務印書館1997年出版的《印度文化史》一書中,弗里德里奇·威廉和H.G.羅林森撰寫的第34章,從東西方音樂交流方面給予闡述:"20世紀50年代初,在拉維·香卡、阿里·阿克巴·汗的開拓性努力下,先後將印度古典音樂介紹到西歐和北美","梅紐因(對印度音樂)之所以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因為他向西方'嚴肅的'古典音樂家們傳遞了一個信息:印度音樂是複雜而高級的音樂形式,儘管它屬於古典音樂體系,但卻能保持自發的感情和與聽眾的交流"。"

當然,甲殼蟲樂隊的某些歌曲的確受到印度音樂文化的影響,但是就他們的成就而言,與其說是為印度音樂在某一方面開闢了道路,倒不如說是擴大了'流行'音樂的領域;通過使用印度樂器和運用印度哲學思想,體現了異國文化因素是如何糅合到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的主流之中……"《TheGreatShankar》,是由AgeePrakashani在1983年12月在新德里出版的一本描述拉維·香卡和烏代·香卡兄弟藝術成就的專著。該書主要是介紹性的著作,書中有大量的圖片資料可以參考。

《人類的音樂》

著名小提琴大師耶胡迪·梅紐因的《人類的音樂》一書中,對拉維·香卡及其印度音樂給予了非常客觀的評價。他說:"我研究印度音樂已有多年,並在這過程中有幸同印度偉大的西塔爾琴演奏家拉維·香卡十分愉快地合奏過印度音樂。香卡先生在把印度音樂的信息傳達給西方人的過程中所做的貢獻很可能超過人們這個時代的任何人。而且他在音樂上是如此全面、完整,以至於無論是學者,還是'甲殼蟲'樂隊都很留意他。香卡這個名字在印度音樂史上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傑出的地位,頗像德國的巴赫音樂家族。"

非研究性專著

另外,還有部分著作雖非研究性專著,但是涉及了香卡的印度傳統音樂及東西方文化交融音樂的評述。例如:CharlesBrasehl947年撰寫的《着陸》(Iandfall)、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3年出版的《文化》(cultures)、梅紐因1972年撰寫的《主題與變奏》(ThemeandVariation)和1977年撰寫的《未完成的旅行》(unfinishedJourney)、DouglasSmith和NancyBarton於1980年撰寫的《國際音樂節指南》(InternationalGuidetoMusicFestivals)、伊麗沙白-梅(ElizabethMay)1983年出版的《多文化的音樂》(Musics0fManyCultures)、拉吉·庫瑪爾·古塔在1986年出版的《偉大的相遇:印度和美國藝術文化之關係研究》(GreatEncounter:AStudyofIndo-AmericanLiteratureandCulturalRelations)、安尼·庫瑪·薩卡(AnilKumarSarkar)1988年出版的《動態多面的印度思潮》(DynB211icFacetsofIndianThought)、里·F·賴安1991年出版的《普通古典吉他:輕鬆演奏之原理》(TheNaturalClassicalGuitar:ThePfinciplesofEffortlessPlaying)、大衛·霍布汝克(DavidHolbreok)1994年出版的《創造力與通俗文化》(CreativityandPopuiarCulture)等。

與中國

中央音樂學院陳自明教授曾於1982年6月在《樂器》雜誌發表一篇《西塔爾琴與拉維·香卡》的文章。可以說,這是中國第一篇專門介紹香卡的文章。

1983年拉維·香卡訪問中國,在北京和上海分別舉行了演出和講學。針對這次訪華,陳自明在1984年第1期《人民音樂》上再次發表文章《拉維·香卡--來自印度的音樂使者》。他在文中寫道:"拉維·香卡在中央音樂學院的講學也是十分成功的,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聽眾解釋了印度古典音樂的兩大支柱--'拉格'和'塔拉',並且以自己的歌聲和樂器介紹了'拉格'的實例。接着他又同鼓手米什拉先生合作,用擬聲語和鼓聲的實例介紹了'塔拉'。最後他還親自教大家練習印度的各種'塔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用西塔爾與中國民族樂器進行合作,從而促成一次'東方(音樂)與東方(音樂)的相遇'。"

至此,中國音樂界才有更多的學者開始了解這位著名的印度西塔爾琴演奏大師。雖然關注度有所增加,但拉維·香卡的中文資料仍舊不足,只是在一些書籍或教材中有少量的介紹和評述,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全方位的論述,專題性的研究則更是一項空白。

逝世噩耗

香卡最後一次演出是2012年11月4日,他與女兒安努什卡在加州長灘演奏。

香卡離世的噩耗,無數印度人為之扼腕嘆息。總理辛格第一時間給香卡的遺孀發去弔唁信:"拉維·香卡大師的離去使印度失去了一個傑出的兒子,音樂界隕落了一顆璀璨的巨星……他的偉大精神隨同他的音樂跨過了國家的界限,超越了藝術的疆界,惠及整個人類文明。"

個人評價

拉維·香卡的音樂是集民族性、傳統性與融合性為一體的音樂。在半個多世紀的世界巡迴演藝生涯中,他不僅把印度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滲透於自己無數次的藝術活動之中,而且還把印度傳統音樂推向了世界。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公開表示:"年輕的拉維·香卡正在做一件好事,他作為'文化大使'通過音樂向西方展現印度。"時至今日,他雖已年近九旬高齡,但仍然活躍在世界音樂舞台上,他是印度音樂傑出的繼承者、闡釋者、傳播者。

作為學生,他在自己父親般的恩師印度著名音樂家阿拉烏汀·汗的傾心教導下,度過了七年的"學徒生涯"。老師所給予他的無數教誨,讓他終身難忘。以他自己在電影《拉格》(1968年)中所說:"在我們音樂的世界裡,永遠不能說已完成了學習,因為向老師學習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作為演奏家,他以自己卓越的演出實踐,使西塔爾琴這一古老的印度樂器在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湛的演技、高度的修養和完全投入音樂的精神使觀眾為之傾倒。他是世界音樂舞台上最偉大的演奏家之一。

作為作曲家,他的創作涉及多種體裁。包括民族器樂、舞蹈、電影、愛國歌曲,以及用印度民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合作的音樂等。在他創作的背後,包含着他對傳統古典音樂所積蘊的深厚造詣,體現出他在西方文化影響下進行文化融合的創新探索。他的音樂不失印度音樂的傳統性、民族性和純潔性,他是世界音樂最卓越的實踐者之一。

作為教育家,他努力地教授印度音樂。20世紀60年代起,他先後在孟買和洛杉磯創辦自己的學校--金納拉(Kinnara)音樂學校。他是一個具有幽默感、親切而有熱情的老師,在和學生的交流中,他無拘無束,和藹體貼,他無微不至的關心是學生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他是印度最優秀的"古儒"(Guru,印度對老師的稱謂)之一。

作為音樂家,香卡出版了大量的唱片、磁帶、CD、VCD等,1968年和2000年兩次拍攝自傳體電影《拉格》和《拉維·香卡在兩個世界之間》。英國BBC於世紀之交的2000年特別推出一套《拉維·香卡肖像》,這些無疑都是世界音樂文化發展史上珍貴的史料。

作為成功者,拉維·香卡獲得了無數的獎項與榮譽。

20世紀50年代為電影《椅子的故事》製作的音樂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特別獎。

60年代,由於他對印度音樂和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印度總統獎",他和梅紐因合作的唱片《東西方相遇》獲格萊美音樂獎。

70年代,他的專輯《為孟加拉國人舉行的音樂會》榮獲"金碟獎"。

80年代,為電影《聖雄甘地》配樂榮獲奧斯卡提名;為電影《卡布里瓦拉》(Kabuliwala)配樂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1986至1992年他成為印度國會上議院成員。

90年代,在新德里榮獲"自由精神獎";在瑞典獲"地球大使"水晶獎。

在20世紀中,他前後榮獲14個榮譽博士學位。

進入21世紀以來,他再獲法國"最高平民獎"、英國"榮譽爵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藝術博士,2002年他第三次獲格萊美音樂金碟獎。他是最成功的印度音樂家之一。

作為普通人,他是一個誠實、智慧、有思想、幽默、有靈感並樂觀的傳奇式人物。他的女兒安努什卡在自己的書中寫到:"爸爸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天才、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慈善家……面對這些他總是那麼的不以為然,這正是他最偉大的品質之所在。"

從1930年至2005年,拉維·香卡舉辦了近千場的音樂會,參加了不計其數的世界音樂文化交流活動,與東西方的音樂家共同創作、表演、研討、溝通,架起世界音樂交流之橋樑。系統而深入地研究拉維,香卡的藝術生涯和藝術成就,不僅讓人們更加認識印度音樂、認識拉維·香卡,而且對如何保持中國的傳統音樂、如何在世界上進一步弘揚中國音樂文化具有借鑑意義。

視頻

印度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90歲的演出現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