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投资膨胀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投资膨胀是名词术语。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录

名词解释

投资膨胀是指投资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社会积累水平和其它投资来源的可供程度的一种现象。

投资膨胀与通货膨胀

1.一国经济生活中的总需求主要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大部分组成,在改革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总需求的膨胀大都与中央计划部门的宏观决策的重大失误有关,并且往往是由投资膨日长开始,而在改革后,总需求膨胀既与宏观经济决策的重大失误有关,同时也与微观经济主体不规范的行为有关.此外.在投资膨日长保留和完善其原有的独立发生机制的同时,消费膨日长形成了其独立的、新的发生机制,使得总需求膨胀的发生机制较先前更为错综复杂。

2.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投资率一直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最快的年份同时也是投资率虽高的年份,即使在经济增长的低潮期,投资率仍不低于25%。1992、1993年的投资率分别达32.22%和39.75% ,而在宏观高度紧缩的,1994年,投资率仍高达36%,属于世界少数高投资率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与消费双膨胀拉动通货膨胀上升,但其中,投资膨胀拉动通货膨胀的作用更加明显.表现为近几年的物价上涨主要由投资品价格上扬带动+投资膨胀直接形成过度需求,首先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然后进一步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指数的上升有人测算1988年投资拉动物价上涨6.3个百分点,1989年拉动10.24个百分点,1993年拉动8.27个百分点,另外.从1987一1993年,投资拉动投资品价格的平均上涨率为15.53%

1993年末,投资品价格上涨26.7%,消费品价格上涨13.2%,从中可见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之大,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生产资料价格回落,一些主要投资品积压情况,是由于这两年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控制年度投资规模所致。但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据国家计委调查,1994年全社会在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剩余工作量有2万亿元,远远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3.为什么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经济增长速度高,物价必然高,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总的来说,还是外延型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内涵型的。高速度必须靠高投入.主要靠扩大基本建设、铺新摊子、上项目,而不是主要靠技术进步、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速度要快,投资就要多,于是贷款就要多.货币就要多发.这就很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4.从“七五”“八五”时期的经验着,每一轮高速经济增长都会引发一次高的通货膨胀,每次通货膨胀的回落也都以经济增长的下降为条件,因此一定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伴生物,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以投资扩张为主要推动力。投资是经济增长基本的首要的推动力,每一轮投资迅速扩张都引起总需求膨胀,在有效供给不能迅速增加的前提下,最后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一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闲置资源都已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增长的潜力已尽,政府也开始控制通货膨胀,这样总需求就会受到抑制.而投资需求首先会受到抑制,结果是经济增长放慢,通货膨胀也得到了缓解。

投资膨胀对通货嘭胀的影响

(一)投资的双重效应与通货膨胀。

这里所说的投资是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学原理表明,投资既能产生需求效应,也会产生供给效应。一方面,通过投资形成社会生产能力,为社会提供产品,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投资又可以形成需求能力,扩大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产生需求效应,也就是说,投资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中是一把双刃剑。一般来说,投资引发的需求效应是即时的.因为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通常只形成需求,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的乘数作用引致倍数于它的需求。相反,投资创造的供给效应则有待生产能力形成后才发生作用.有一个时滞,根据我国的情况,一项投资提出的货币需求与它提供的实物供给之间整体着通常要有3年左右的时滞,并且投资转化为供给经常受到如下条件的约束:

(1)建设项目的自然时滞(建设周期)和投资效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大小;

(2)投资方向是否正确,投资方向的失误将使投资变为无效投资;

(3)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等等。

投资推动供给的倍数增长,更是条件重重,如闲置资本品、闲置劳动力、闲置消费品的存在.等等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推论:

(1)投资的需求效应与投资的供给效应相比.前者对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的影响,较为及时和容易,因为没有时滞影响和转化条件约束很少,同时也就隐含着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2)不是任何一种投资都会助长通货膨胀。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既代表即期需求,又代表未来供给.从代表需求方面来看.投资越多,对货币供应量要求越多,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越大;而从供给方面看,投资越多,提供的有效供给越多,抑制通货膨胀的物质条件越雄厚。大体可能有几种情况:如果是对货币供应量需求相对较少而提供有效供给相对较多的投资,不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反而会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这种效应体现得快慢取决于时滞的长短;如果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与提供有效供给大致相当的投资,对通货膨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对货币供应量需求相对较多而提供有效供给相对较少甚至长期内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的投资.会引发和加剧通货膨胀。这种投资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投资膨胀;

(3)由于投资具有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的双重效应,简单地说投资与通货膨胀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投资不是引发通货嘭胀的必然因素而只是可能因素,投资成为引发、加剧通货膨胀的因素只是投资膨胀性质的那种投资。

(二)投资结构倾斜与通货膨胀

从产业结构均衡的角度来看,投资膨胀对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并不是相同的,在投资膨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投资结构倾斜的问题,由投资结构倾斜引起的资源配置变化会使得均衡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或使原有的不均衡现象更为严重.由此导致“瓶颈”部门的产生或使得原有“瓶颈”部门进一步相对萎缩,结果引起结构失衡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前些年,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和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短平快项目上得较多,使得资金大量流入一般性加工工业,从而使“长线”愈长“瓶颈”愈细,中央政府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增加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终固财力有限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近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膨胀,而且在结构上逐步向基本建设倾斜,最突出的是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或倍增长.使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在投资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这就使投资对基建材料的需求弹性增大,在基建材料供给能力增长有限的条件下,基建材料供求缺口相应增大,形成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时候,基建材料价格往往上涨迅猛,成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火车头”,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上涨。1993年基建材料的大幅上涨及其剥经济生活的影响,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三)投资规模膨胀使投资效益变差,加剧通货膨胀。

固定资产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加剧了通货膨胀。1980-199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 23.8%的速度增长,但GDP的增长(现价)只有16.2%,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86。在80年代,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18.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7.1%.这期间GDP年均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8进入90年代,从1990年到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40.9% ,GDP年均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则为0.51,这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5.2%。同8O年代相比,1990—199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下降了42%,而固定资产投资则上升了30%,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作用明显下降。

随着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所能创造的国民收入越来越少一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向。这样.因为投资规模过大,只能把投资象撒胡椒粉一样对众多项目都给点钱,打分散力量的消耗战,使原来三四年能建成的项目,拉长到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而投资效果大大降低了而不能相应地增加有效供给,高投入低产出必然加剧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