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教育
簡介
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範的實踐。這是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2004年在《教育技術的含義》文獻中提出的關於教育技術概念的新定義。該文獻包括背景、定義、定義的元素、與教育技術概念的關係、與績效技術概念的關係、定義背後的假設、目的和受眾、歷史上的早期定義、結論、參考文獻十個部分。
個性化學習平台開發與提高教學效率的研究是國內外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目前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採用講解—--接受的教學模式,這種模教學式由教師直接控制過程,有助於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掌握大量教學知識,但它使學生處於被接受的地位,學生創造性與個性化[1]的發揮易受到忽視或限制,滿堂灌、標準化、一刀切,長此以往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如何通過個性化學習平台實現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法以及師生課堂互動方式的變革是國內外教育工作者繼續在探索的難題。
解釋
由於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職業分工進一步精細,,馬克思起初所稱的那種技術教育演變為:以培養腦力勞動[2]為主的技術員學校教育稱為技術教育。以培養體力勞動為主的技術工人學校教育稱為職業教育,在我國則統一稱之為職業和技術教育。
技術教育主要是指生產勞動方面的知識技能.」這裡所指的生產技術教育主要是指勞動技能教育,它包括技術的學習、掌握與應用等相關聯繫的活動方式方法。
社會人才結構可劃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四大類,通常國際上把培養技術型人才的教育稱為技術教育。我國的高職教育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屬於專業技術教育。
另一種含義起始於20世紀中葉,把培養技術型這種新型人才的教育稱為技術教育,以區別於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 ↑ 學生的個性化教育與培養,行知部落,2021-02-18
- ↑ 蘇霍姆林斯基:學生的腦力勞動是進行熱愛勞動教育的手段 ,搜狐,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