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枯露菌的甲蟲(昆蟲記)
譯文
在講到甲蟲之前,讓我先來講一下我的狗朋友,它會找枯露菌。所謂枯露菌,指的是一種長在地底下的蘑菇。狗常常被用來做這種工作。我的狗的運氣極好,有好幾次跟着一隻在這方面極有經驗的狗一同出去工作。而那隻狗,那位我急於見識一下的找蘑菇專家,其外貌實在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一隻極為普通的狗,態度平靜而從容,又丑又不整潔。總之,是一種你絕對不會讓它歇在你的火爐邊的狗,可它的的確確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找蘑菇專家。許多道理和人類世界中的一樣:天才和貧窮總是連在一起的。
這隻狗的主人,是村裡有名的枯露菌商。他起初懷疑我要窺探他的秘密從而和他進行商業競爭,後來有人告訴他我只是要採集地下植物的標本,要借他的狗用一用,他相信了,於是就允許我和他一同出發去工作。
我們有言在先,規定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干涉狗的行為,而且只要它發現一種菌類,不管那是人們喜歡吃的蘑菇還是其它不可以吃的蘑菇,它都理應得到一片麵包作為酬勞。另外,它的主人不能禁止他的狗到它喜歡的地方去,即使他深知那個地方的蘑菇絕對賣不出去。因為對我的研究課題而言,這種蘑菇是否可吃並不重要,我的目的和枯露菌商人的有所不同。
遵循這個原則,這次遠征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隻忙碌的狗一路上踱着慢慢的步子走着,用鼻子嗅着。每走幾步,它就要停下來,用鼻子測試着泥土。它用鼻子扒幾下土,然後泰然地望着主人,似乎在說:「就在這裡了!就在這裡了!我以我的名義擔保!這裡有蘑菇!」
它說的果然沒錯。主人依着它所指示的方向掘下去。萬一主人的鏟掘得偏了,它會趕緊發出一聲鼻音,提醒主人如何把鏟子放到正確的部位。這樣掘下去沒有一次落空。狗的鼻子果然名不虛傳,從不說謊,不過它指示給我們的,包括各種地下菌類:大的小的,有氣味的,沒氣味的……當我收集着這些蘑菇的時候,我非常驚奇,這裡面幾乎包括了附近一帶所有的地下蘑菇品種。
是不是那種我們常說的嗅覺在幫助狗找尋呢?我不相信,如果完全靠嗅覺,它決不能找出這許多氣味完全不同的菌類來。它一定有一種我們所沒有的感覺。通常我們用人類的標準去推測一切事物的時候,往往容易犯錯。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感覺是我們人類所不知道的。而這種感覺,在昆蟲中更加明顯。
我們現在就來講講找蘑菇的甲蟲吧。
這是一種美麗的甲蟲,小小的,黑黑的,有一個白絨肚皮,形狀是圓的,像一粒櫻桃的核,當它用翅膀的邊緣擦着腹部的時候,就會發出一種柔軟的「唧唧」聲,就像小鳥看見母親帶着食物回來時所發出的聲音一樣。雄的甲蟲頭上還長着一個美麗的角。
我是在一個長滿蘑菇的松樹林裡發現這種甲蟲的。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在秋季氣候溫和的日子裡,我們全家都喜歡到那兒去玩。那個地方幾乎什麼都有:有用細枝做成的老喜鵲的巢;有饒舌的檉鳥吃飽後在樹上互相嬉戲、追逐;有兔子突然從樹叢里跳出來,翹着它們的短尾巴;那裡還有可愛的小河,可以給孩子們築隧道,這種河很容易堆成一排小屋,我們用草蓋在屋頂上,算是草屋,一段蘆草插上屋頂便成為煙囪。微風輕輕地掠過松針,發出輕輕的嘆息聲,我們就在這美妙的音樂中開始了我們的午餐。
的確,對於小孩子們來說,這是個真正的樂園。即使是成人,也會喜歡這個地方。我到這裡來最大的樂趣便是守候那些找蘑菇的甲蟲們,它們的洞到處都可以看到,而且門是開着的,不過在洞口堆着一堆疏鬆的泥土。洞大約有幾寸深,一直向下,而且往往築在比較松的泥土中。當我用小刀一直挖下去的時候,我總是發現這種洞是空的,甲蟲們已經乘着夜色離開這裡了,它在這裡做完了它的工作後,便遷到別處去了。這種甲蟲是個流浪者,並且是個夜行客,隨便什麼時候,它想離開這個洞的時候,它就能很容易地在別處另築新巢。有時候我僥倖能在洞底發現甲蟲,但永遠只有一個,或是雌的或是雄的,從不會成對。看來這種洞並不是一個家庭的所在地,而是專門給獨身的甲蟲住的。
你看,這洞裡的甲蟲正在啃着一個小蘑菇,已經吃完了一部分。它雖然已經累了,但仍舊緊緊地抱着它,它是決不肯輕易放棄這個蘑菇的,這是它的寶貝,是它一生中的最愛,從周圍許多吃剩的碎片來看,這隻甲蟲已經吃得飽飽的了。
當我從它手中奪過這寶物的時候,我發現這是一種很小的地下菌,跟枯露菌很相像。
這個事實似乎可以解釋甲蟲的習慣和它常要換新居的理由。讓我們想象一下吧,在靜靜的黃昏中,這個小旅行家便從它的洞裡慢慢地跟着步走出來,一邊快活地唱着歌,一邊悠閒地散着步。它仔細地檢查着土地,探究這地底下所埋的東西,就像狗找枯露菌一樣。它的嗅覺告訴它哪個地方有菌,只不過蓋着幾寸泥土而已;那個地方雖然泥土肥沃,但地底下決不會有菌類。當它判定在某一點下面有菌的時候,便一直往下挖,結果總能得到它的食物。它挖的洞也成了它的臨時宿舍,在食物沒有吃完之前,它是不會離開洞的,它會在自己掘的洞底快活地吃着,管它洞門是開着的還是關着的。
等到洞裡的食物都吃完後,它就要搬家了。它會在別處找一個適當的地方,再掘下去,然後住一陣子,吃一陣子,等到新屋裡的食物吃完了,它就再搬一次家。在整個秋季到來年的春季──菌類的生長季節里,它就這樣遊歷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從一個洞搬到另一個洞,很辛苦又很灑脫。
甲蟲所獵取的菌並沒有特殊的氣味,那麼它是怎麼能從地面上檢查出地底下菌類的存在呢?它是聰明的甲蟲,它自有辦法。可是我們人類就望塵莫及了,哪怕是「千里眼」或是「順風耳」,也無法說出隱藏在地底下的秘密。[1]
作者簡介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 (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博物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用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讚賞及喜愛。他也為漂染業做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主要作品有:《昆蟲記》(全十卷),《自然科學編年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