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村窯
扒村窯在河南禹州市淺井鎮,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窯遺址。創燒於唐代,終止於元代。文代堆積層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層,五代堆積層較薄,同磁州窯產品極其相似,是我國北方金、元時期具有特色的一座民窯。出土的瓷器瓷片品種造型繁多,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產品多為白底黑花,次為翠青地繪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其白地釉下黑彩與磁州窯屬同一類型,黑彩濃而醇厚,筆調粗放簡練。故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
為研究宋代民間繪畫和宋代民俗學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1963年,扒村窯址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窯址概況
扒村窯址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市區北13公里的扒村。屬民間窯址。遺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北至扒村北,東西約 15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百萬平方米。遺址面積廣達75.2萬平方米。出土的資器瓷片品種造型繁多,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產品多為白底黑花,次為翠青地繪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
是我國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窯,屬磁州窯系。其白地釉下黑彩與磁州窯屬同一類型,黑彩濃而醇厚,筆調粗放簡練。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黃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盤、枕、瓶、罐等等。扒村瓷的風格有點像磁州窯系的產品,但是它的紋飾筆調比磁州窯更加粗放凝練,黑彩也更加濃厚,它的裝飾技法主要採用繪畫和劃花,分為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2]。扒村瓷胎質堅硬,但略微顯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黃兩種,釉面沒有光澤,白釉通常泛乳黃色。
1976年到窯址考察還能撿到瓷片標本,現在已難見到。在禹州我們到一個收藏扒村窯標本的朋友私人博物館參觀,在這裡標本是可以賣的,不過比以前貴多了。扒村窯主要產品是白底黑花瓷器,特別是折沿花卉大盆最有特色。利用化妝土美化瓷面,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裝飾技法主要採用繪畫和劃花,分為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瓷胎質堅硬,但略微顯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黃兩種。同時也燒青瓷、花釉、黑釉、黃釉、鈞瓷和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劃花、宋三彩、白地繪紅褐花等品種。繪畫裝飾多用花草、蓮瓣、水藻、魚、人物、鳥獸、荷花等。扒村窯白地黑花瓷雖與磁州窯相似,但也有明顯的區別:一是黑彩濃厚;二是紋筆粗獷;三是支燒痕不同。磁州窯支燒痕為長條形,該窯支燒痕為不規則形。扒村窯瓷器以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而著稱,在宋代瓷中別具一格。特別是畫面裝飾多取材於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極富有生活意趣。
視頻
扒村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通知,文博在線
- ↑ 河南禹州成功研發「扒村瓷」 重現「瓷上水墨」神韻,中國禹州網,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