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心肺疾病。本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北方地区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原有的肺部疾病发展而来,最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该病是由肺组织和结构异常引起的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本病的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心慌呼吸困难疲乏无力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防治并发症。患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后,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以引起肺性脑病、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本病很难完全治愈,很多患者会反复发作,但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目录

病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原有的肺部疾病引起,常见的有:

慢性支气管-肺疾病

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有80%~90%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其次为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等。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严重的脊椎后凸、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严重的胸廓畸形等,可以引起肺组织受压、肺部反复感染,并发肺气肿或肺纤维化,最终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小动脉炎等,也可以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他疾病其

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先天性口咽畸形、肌营养不良、肥胖伴肺通气不足、睡眠呼吸障碍等,均可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症状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展比较缓慢,临床上一般分为肺、心功能代偿期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代偿期是指肺和心脏虽然有病变,但是通过自身的调节还可以维持正常;失代偿期是指通过自身的调节无法维持正常,病情越来越重。 肺、心功能代偿期咳嗽。

咳痰。 呼吸急促。 活动后心慌。 呼吸困难。 乏力、疲劳。 运动耐力下降。 嘴唇、指甲发绀(呈青紫色)。 胸廓前后径增大。 胸痛。 咯血。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呼吸困难加重。 头痛。 失眠、白天犯困。 表情淡漠、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 嘴唇、指甲发绀(呈青紫色)更严重。 皮肤发红、出汗。 呼吸急促、心慌。 腹胀、食欲下降、恶心。 双下肢水肿。

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你的胸部进行听诊,还会观察你胸部的前后径和左右径是否正常、颈静脉有无显露或怒张,初步判断你是否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症状。 胸部X线片 X线片可以了解肺部有无肺气肿,血管有无异常,以及心脏和血管受影响的情况,还可以看到肺部有没有感染,有利于医生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到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有无右心室肥大的表现,有无肺型“P”波,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率为60.1%~88.2%。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率为60.6%~87.0%。

动脉血气分析

可以了解是否有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帮助医生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

其他

还可能进行血液检查、痰病原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这些也能帮助医生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诊断

根据原有肺部疾病、右心功能不全、有无肺动脉高压或右心室肥厚增大等,即可做出诊断。以下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的诊断标准:

患者有慢阻肺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或其他胸肺疾病病史(原发于肺血管的疾病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可无相应病史)存在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 出现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如颈静脉怒张、P2>A2、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X线胸片有提示肺心病的征象。

超声心动图有肺动脉增宽和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符合1~4条中的任一条加上第5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致右心改变(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即可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鉴别诊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有着类似的症状。因此,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咳嗽、咳痰等症状时,不要自行诊断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做出诊断。[2]

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防治并发症。

控制感染

主要是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控制肺部的感染,减轻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恶唑等。

控制呼吸衰竭

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

包括选择性β2受体兴奋药、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等,可以舒张支气管,保持呼吸通畅。

呼吸兴奋剂

常用的有尼可刹米、洛贝林、多沙普仑等,可以纠正肺部的换气功能异常。

祛痰药

常用的药物有盐酸氨溴索、N-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但等,可以减少痰量,保持呼吸通畅。

氧疗

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长期吸氧治疗,如果是在家中吸氧,具体的吸氧时间、氧流量以及氧浓度,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调节,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根据不同的病情,吸氧的流量不同,有时流量过高反倒会加重病情。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以人工装置来辅助或替代人的呼吸,改善呼吸功能,还可以让控制呼吸的肌肉得到休息,有利于恢复呼吸肌的功能。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控制心力衰竭

利尿剂

可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等。

正性肌力药

可以加强心脏收缩能力,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药物是洋地黄类。

血管扩张剂

可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右心衰竭的症状。

防治并发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能引起肺性脑病、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治疗时还需要针对这些并发症进行预防或治疗,例如使用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危害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会影响日常生活,还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

影响日常生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以及活动后乏力、容易疲劳等症状,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引起并发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能引起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有些并发症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预后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反复急性加重,多数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不好,病死率在10%~15%左右,但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

主要是防治支气管、肺和肺血管等部位的基础疾病,预防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戒烟。积极防治原发病的诱发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各种过敏原、有害气体的吸入等。注意防寒保暖,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法,如打太极拳、散步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