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 |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切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可能与出生时被指派性别相同(也就是顺性别)或者不同(也就是跨性别)。所谓被指派性别,指的是一个人在出生时被分配或指定的性别。这种分配或指定通常体现为在出生证明、身份证件等上面的性别标记。在医学和社会学文献中,被指派性别常被称为“原生性别”(natal sex)或者“生理性别”(biological sex)。
性别认同与性倾向、社会性别、性别表达、性别不安等概念有所联系,但实质各不相同。性别认同通常在童年形成,学界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性别认同有影响。
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虽未明确提及性别认同的概念,但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应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认为“性别”理论应当涵盖所有不同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群体。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中正式把性教育列入法律。这对性别平等的推进和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接纳每个人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视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青少年对于与性别认同有关的性和性别多元的了解,将有利于他们理解与识别和社会性别有关的歧视、偏见,发展宽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学会接纳自我和他人,进一步创造更友好的社会。
性别认同是指儿童三岁左右在心理上由认识而接受自己的性别,并进而表现出同性别类似行为的性别发展阶段。社会发展达到性别认同阶段,儿童在性别行为上的表现就会与他内心的愿望一致;是男生者自愿做男生,是女生者自愿做女生。惟此言所指者一般正常现象。有些异常现象,即使在年龄上已数成年,而在心理上仍然缺乏性别认同,此种现象称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如变性症)。在性别认同之前的两岁左右,幼儿开始由发现自己生理的特徵而先表现性别认定(sexual identity),此时的儿童认定自己是个男生或女生。性别认定与性别认同二者之间只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前者以生理为基础,后者生理之外则加上心理基础。影响儿童性别认定与性别认同发展的因素,最主要的是自婴儿期开始父母的教养方式。[1]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切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可能与出生时被指派性别相同(也就是顺性别)或者不同(也就是跨性别),性别认同包括对身体的感觉和认知(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这可能会涉及到通过药物、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方式来改变身体的外观或功能),也包括性别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包括着装、言语、举止等)。
目录
概念区分
跨性别
性别认同与跨性别有紧密的联系。跨性别是一个伞状术语(伞状术语通常是涵盖了若干术语而形成的术语),指代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不同于其被指派性别的个体或群体。在此,伞状术语范围内的个体可能认同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术语,如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异装、非二元性别等。所谓被指派性别,指的是一个人在出生时被分配或指定的性别。这种分配或指定通常体现为在出生证明、身份证件等上面进行的性别标记。
跨性别女性(Male to Female,MtF),指被指派性别为男性、性别认同为女性的跨性别者。跨性别男性(Female toMale,FtM),指被指派性别为女性、性别认同为男性的跨性别者。跨性别酷儿(Transqueer),指被指派性别为男性或女性、性别认同为酷儿的跨性别者。称呼跨性别者时,应使用其选择的名字,而不是其出生时被赋予的名字,并且应使用与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相符的代词。如果不确定该使用何种代词,应当询问跨性别者希望以何种代词被称呼。跨性别者与顺性别者同样应当被尊重,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
性倾向
性别认同和性倾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性别认同是一种人的内在的意识,也就是对自己是男性、女性或者非二元性别者的认同感。而性倾向则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个体(无论是不同性别还是相同性别,或者不仅限于某一个性别)具有的情感和性的吸引。性别认同和性倾向可能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人会被假定为是顺性别异性恋来抚养。例如一个人如果出生时有阴茎,则会在各个方面按照男孩的标准被抚养和教化,包括如何表现得具有男子气概,如何对待未来的妻子等。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指的是一切社会认为适合于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男性之间、女性之间、非二元身份者之间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别和性别认同的联系在于,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人深切感受到的基于自身体验的社会性别。
性别表达
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概念紧密相连,但性别表达与性别认同的区别在于,性别表达相较于性别认同的内向感知性、隐私性和无形性而言,更侧重于性别的外向表达。只有当个体公开自己的性别认同时,才能判定其性别表达是否与其性别认同相一致。根据联合国对于性别表达的定义,“一个人的性别表达并不总是与其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或性倾向相关。”性别表达具有多元性与流动性,很多人的性别表达与社会对其性别的期待保持一致,但其他人则并非如此。性别表达不符合社会预期的人,比如被视为“女性化”的男性和被视为“男性化”的女性,常常受到人身、性和心理暴力以及欺凌等。人们应该不囿于狭窄的性别期待,尊重他人的性别表达。穿与性别认同不一致的服装,或实施与性别认同不一致的角色行为皆属于个体的性别表达,并不影响其性别认同。
性别不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别认同。部分人会因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不一致而感到不适或出现有压力的症状,这种症状被称为性别不安(gender dysphoria),也被称为性别焦虑。2013年之前,性别不安作为一种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精神疾病,被包含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2013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将其修改为性别不安,以便更好地描述有这种感受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经历。此外,这也有助于摘下“性别认同障碍”这个词给性别不安者带来的负面标签。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ICD-11),正式将性别认同障碍从精神障碍分类中移除,而在性健康分类中增添“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一项
,指“个人体验到的社会性别与被指派的性别之间存在明显、持续的不相符”。这一改变表明性别不一致并非一种精神类疾病,这个认识的转变有助于减少社会对多元性别人群尤其是跨性别者的污名,保障他们不受歧视地获得必需的卫生服务。
性别认同在何时形成,学界尚无定论,并且关于性别认同的形成时间的研究比较难以进行,因为儿童语言能力匮乏导致研究者需要基于间接证据作出假设。一般认为,性别认同通常在童年形成。大部分3岁的儿童对自己的性别已经能够识别,但是还有约一半的3岁儿童不能判断他人的性别。4岁时,大部分儿童已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发布的《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指出,61.3%的跨性别者最早在7~12岁或13~17岁之间发觉自己的性别认同不同于自己的被指派性别。
影响因素
性别认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性别认同的成因尚未被完全理解,因此,关于社会和生物因素对于性别认同的影响程度仍有争论。但学界提出了可能影响性别认同的不同因素,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生物因素
性别认同的研究无法通过在动物中建立模型进行,最好的研究方式是对性别认同与被指派性别不一致的人,也就是说对跨性别者进行研究。目前研究认为,基因和激素都可能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基因
基因在性别认同中的作用尚未确定。有研究发现,跨性别男性的CYP17A1的A2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率增加,在跨性别女性中未发现类似状态;但在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β和CYP19多态性之间的关联又有相互矛盾的结果。总体而言,这些遗传学研究尚无定论。
激素
出生前激素(prenatal testosterone)影响性别认同发展的证据更充分,但远未得到证实。
美国生物学家米尔顿·戴蒙(Milton Diamond)以加拿大人大卫·利马(David Reimer)的例子证明出生前激素可能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1955年,新西兰心理学家约翰·莫尼(John Money)曾提出,性别认同具有可塑性,并由儿童在幼儿期是按照男孩还是女孩被养育决定。此后该假设被美国生物学家米尔顿·戴蒙(Milton Diamond)以大卫·利马(David Reimer)的例子推翻。米尔顿·戴蒙(Milton Diamond)认为,性别认同可能在相当大程度上于胚胎发育期在子宫中就被决定了,并举了大卫·利马(David Reimer)的例子。大卫·利马(David Reimer)的男性生殖器官在婴儿时期的包皮环切术中被意外损毁,于是他进行了性别置换手术,并被当作女孩来扶养。在童年时期,利马作为女孩长大一直是约翰·莫尼(John Money)的观点的例证。
但是,利马在9~11岁开始排斥自己的女性身份:他喜欢和男孩闲逛,不喜欢洋娃娃等“女孩的玩具”,也不喜欢按“女孩的方式”打扮,他认为“自己是个怪胎”,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他有着宽阔的肩膀,缺少“女人味”,因此他在学校经常受到其他女孩的嘲笑,他以暴力回击攻击他的女生,最终被学校开除。12岁时,利马接受了雌激素疗法。但他不喜欢自己的乳房发育,也不喜欢戴胸罩,他向坚持让他服用雌激素的医生坦陈“我怀疑自己是从二年级开始就一直是男孩”,并始终拒绝接受女性身份。14岁时,利马的父亲告诉了他小时候所经历的意外以及手术,成年的利马回忆道“当时有一下被击中的感觉,第一次觉得我的一切感受都说得通,并且我明白了我到底是谁”。此后,他要求注射雄激素,并且进行了乳房切除术和阴茎形成术,决定以男性的身份开始生活。
另外也有临床研究表明,一些出生时生殖器官形态较为模棱两可的(可能是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缺乏症等原因而导致)、具有XY染色体且被视为女性扶养长大的女性中,也存在男性性别认同。利马以及这些女性都曾在出生前受到睾酮的影响,这意味着出生前激素可能对于性别认同有潜在的影响。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于性别认同的理论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撑。有研究认为家庭中父亲的缺席、母亲想要一个女儿的愿望等都可能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但上述研究都仅得到了比较少的经验证据支撑。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我国法律中有多个条款禁止性别歧视,但并无“跨性别”、“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等词。学术界基于法理推论,禁止性别歧视条款适用于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被指派性别不同的群体(即跨性别者),因为“性别”理论上应当涵盖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少数群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因性别而受歧视;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性的工种或岗位外,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工资分配应实行同工同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作者注:其中的“性别”应当涵盖女跨男、男跨女和性别酷儿及其“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同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应该合理解释为一个开放性语汇。因此理论上可以将性别表达纳入这一条款所列的禁止歧视的理由。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二十七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中未明确提及性别认同的概念,但有关性别平等的政策和教育有助于保障不同性别认同的人的权益。
对性别平等教育的要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体现得最为明确,提出“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这一要求并没有充分体现在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中。同时,现行政策对性别平等教育的理解基本还是基于男女平等,没有明确性别多元的概念。由此可见,我国与性别平等有关的教育政策还有改进的空间。
现阶段,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与性别平等有关的内容,主要是从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公共卫生事故预防等方面予以体现的。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初中年级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中年级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小学高年级
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初中年级
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高中年级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
第四单元: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
了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征;
认识自己的性心理变化;
增强性问题上的守法观念。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和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了解同性和异性生殖器官的构造、特点和相关功能。
关于性别平等的教育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青少年对于性别认同的充分了解将帮助他们学会尊重自我及他人的性别认同。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性别平等”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1“关系”下的第3个主题“宽容、包容及尊重”,以及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1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第2个主题“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和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当中,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
核心概念1:关系
主题3:宽容、包容及尊重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基于差异(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怀孕或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民族、种族、出身、性别、性倾向、社会性别认同或其他差异)的污名和歧视是缺乏尊重的表现,会危害他人的福祉,并且是对其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 掌握污名、歧视、偏见、成见、不宽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识);
► 分析污名和歧视对他人的性与生殖健康和权利所带来的后果(知识);
► 认同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正遭受污名和歧视的人(态度);
► 深刻体会到包容、非歧视和多元的重要性(态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视时寻求帮助(技能);
► 练习如何为包容、非歧视和尊重多元发声(技能)。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并描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知识);
► 反思对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感受(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与文化规范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的因素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举例说明社会规范、文化规范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认同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社会性别角色(态度);
► 反思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点: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 解释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相符(知识);
► 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态度);
► 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并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规范影响人们的生活
学习者将能够:
► 确定社会性别规范如何塑造身份、愿望、实践和行为(知识);
► 检视社会性别规范如何产生危害,以及如何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知识);
► 认识到关于社会性别规范的信念是由社会构建的(态度);
► 认同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期待可以改变(态度);
►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在社会性别角色方面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关于对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有偏见的事例(知识);
►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态度);
► 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社会性别偏见程度,并分析所在社区内存在哪些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 演练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的策略(技能)。
要点:恐同和恐跨会对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造成伤害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恐同和恐跨(知识);
► 分析导致恐同和恐跨的社会规范及其后果(知识);
► 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能够爱他们所爱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强迫或歧视(态度);
► 展示对受到恐同和恐跨伤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2: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同样有价值,不论其属于何种社会性别
学习者将能够:
► 说出人们会如何因为自己的社会性别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知识);
► 描述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如何使属于不同社会性别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识);
► 认识到对不同社会性别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是错误的,并且违背人权(态度);
► 认识到无论社会性别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权很重要(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期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知识);
► 认同由社会性别产生的差异可能导致剥削或不平等对待,尤其是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预期的规范时(态度);
► 敢于质疑社会性别角色的公平与否,并展示如何挑战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径(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社会规范如何影响社会对于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进行描述的方式(知识);
► 举例说明社会性别偏见的各种形式(知识);
► 认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态度);
► 认识到对不符合社会性别规范者持有偏见会损害他们做出选择的能力,包括关于健康的选择(知识);
► 展示如何在对待他人时不持有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 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的观念和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社会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范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可能增加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说出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如何影响性行为,以及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知识);
► 认同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影响人们做出安全选择和采取安全行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获取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等(态度);
► 当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胁迫、性虐待,或社会性别暴力时,主动寻求支持或帮助他人寻求支持(技能)。
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看待性别认同
成年人在儿童性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应当教育孩子树立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同时,也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心理变化,使孩子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要让孩子能够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这就是说,成年人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其他人的性别认同,不对跨性别者产生恐惧、排斥或歧视性的心理反应,例如,当面对跨性别者时,可以对孩子说:“TA看起来也许和其他男孩/女孩有一些不同,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疏远、排斥TA,TA也一样可以和我们成为好朋友,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另一方面,当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别者时,成年人也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并提高性侵害的防范意识,例如,可以对孩子说:“你在内心认同自己应该属于某某性别,这是没有错的,不要因此感到紧张或者自卑,大家也应该尊重你自己的选择。不过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尊重你的性别认同的人,但你不用因此而怀疑自己。”
与性别认同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开展全面性教育会不会导致更多人的性别认同与主流不符?
答:性别认同指一个人内心深切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是个人经过慎重考虑所确定的自我认同,不会因为接受了性教育就轻易改变。全面性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和年轻人获得适龄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尊重、平等、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求获得性教育。全面性教育有助于提高跨性别者的自我认同,改善跨性别者的校园生活处境,减少跨性别者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和欺凌现象,同时也能教育全体学生尊重、接纳具有不同性别认同的人,塑造平等、多元的价值观。
常见疑问2: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吗?
答: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的尝试往往是侵犯人权的行为,并会对被强行改变的人造成严重创伤,比如旨在“治愈”跨性别认同的强迫精神疗法。需要改变的不是个体的性别认同,而是对跨性别者的污蔑和暴力,以及助长这些污蔑和暴力的歧视性社会态度。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
幼儿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奇妙的感觉》《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三册中都涉及性别平等相关的教育内容。
《奇妙的感觉》一册主要教会幼儿识别不同的感觉,区分舒服的感觉和不舒服的感觉,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有不同的感觉是正常的,我们要珍视不同的感觉。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不同家庭的生活,让幼儿理解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差异、尊重人与人的不同。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小学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有关性别和性倾向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首次谈及社会性别的概念是在三年级。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上册“性别与权利”单元“社会性别”主题中介绍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别,指出“传统的社会性别已落后,现代的社会性别很多元”,并提倡尊重社会性别的多样性和不同性别的权利。读本中强调不同社会性别的人可以有同样优秀的品质,可以从事各种职业,也都可以参与社会发展。
除了明确讲解社会性别的单元之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还在其它多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级下册中提及“人类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级上册中从权利的视角阐释“不同性别的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六年级上册中讲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的态度”等。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儿童能够认识到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看法受到许多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响,能够反思自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的感受,并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
初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社会性别平等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了解社会性别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社会性别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
性别认同与其被指派性别相同的群体被称为顺性别者,而性别认同不同于其被指派性别的群体被称为跨性别者。因为目前的人口研究很难准确地、完整地概括不同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方式,所以很难准确估计跨性别者的数量。根据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山姆·温特(Sam Winter)估计,大约有900~950万跨性别者生活在亚太地区,占人口总数的0.3%(基于联合国2010年统计的人口数据)。跨性别者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并且面临跨性别恐惧现象。跨性别恐惧现象指“对不符合社会性别期望的个人产生情感上的厌恶”,例如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异装者和变性者,具体表现为对跨性别者的恐惧、无知、误解、厌恶、排斥、歧视和暴力攻击。
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完成的《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跨性别者曾经历不同形式的性别不安,包括曾强烈厌恶自己的被指派性别、对青春期发育感到强烈痛苦和焦虑、渴望阻止发育或掩盖自己的性征等。许多跨性别者因性别认同产生了较大的精神压力,在生活当中也广泛遭受歧视,面临来自家庭、职场、教育等各方面的压力。如今全面性教育越发普及,人们应当树立尊重人权、社会性别平等和性多元的价值观,尊重和包容跨性别群体。
家庭
许多跨性别者的父母以及其他家人无法接受自己孩子的跨性别身份,常常会有想要矫正其性别认同的行为,包含强制更改发型与衣着、限制其经济与交友,以及辱骂、体罚、禁足等家庭暴力问题,甚至将之赶出家门、断绝关系,这无论是对于尚在求学阶段的跨性别儿童与青少年,还是已经成年、独立生活的跨性别者来说,都带来很大的身心伤害,并且危及到他们的人身安全。
职场
许多跨性别者会在职场或求职过程中受到差别待遇。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将跨性别求职者排除在外,而且即使跨性别者进入工作,也常常遭受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等问题。除此之外,同事之间的排挤与公共空间(如公共厕所)的使用都对跨性别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教育
现有的二元性别观念之下的教育体系对跨性别者不友善。如有些国家的学校依招生性别将学校划分为男校和女校,严重影响到了跨性别者的入学、升学机会。此外,针对跨性别者,尤其是跨性别女性的校园欺凌相当严重。总的来说,跨性别者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并不高,而校园欺凌是致其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育赛事
受二元性别观念影响,在一些体育赛事中,跨性别运动员无法以男女之外的第三种性别身份报名参赛。这一现象被体育界一些倡导人权保护的人士所关注,从而推动世界各国和体育组织制定保护跨性别运动员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11月20日是国际跨性别纪念日(TransgenderDay of Rememberance,TDOR),又称跨性别追悼日。它旨在纪念并悼念因跨性别恐惧现象而惨遭杀害的跨性别者们,并以此呼吁社会关注跨性别者所面临的暴力威胁。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始于1998年的“纪念我们的死者”(Remembering Our Dead)网站活动以及1999年在旧金山举行的烛光守夜活动,纪念因公开性别身份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谋杀的美籍非裔跨性别者丽塔·海斯特(Rita Hester)。她死后,很多人为她守夜,此后,每年的11月20日成为了“国际跨性别者纪念日”。国际跨性别纪念日如今已发展为全球性的主题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希腊、以色列、韩国等地都举行过相关活动,纪念那些因歧视与仇恨被杀害的跨性别者。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定于每年3月31日,其设立旨在鼓励世界各地的跨性别者真实、开放地生活,同时也旨在促使人们对跨性别者仍在遭受的歧视提高关注度。
典型案例
中国互联网企业跨性别就业歧视第一案:当当网男员工变性被以旷工为由解雇,法院判恢复工作。
2020年1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一起当当网员工变性后遭解雇案,该案已二审宣判,或是国内互联网企业首例跨性别就业歧视案。
2015年4月13日,高某某入职当当网,担任技术部产品总监,最后一份劳动合同到期日为2019年4月12日,月薪为51259元。2018年4月16日,高某某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易性症,需要进行男转女性别重置手术。
易性症是指渴望以与自己生物学性别不同的另一种性别生活并为人所接受的心理现象,通常伴随着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感到不适或不恰当的感受,希望接受手术和荷尔蒙疗法,以使自己的身体尽可能与自己的性别认同一致。高某某在经历内心挣扎以后,于2018年6月末向主管领导请假,而后住院手术,根据医院康复建议,高某某请假休养时间共计2月有余,期间主管同意休假,而员工关系管理员却一直“不同意”高某某休假。同年9月初,当当网以高某某“旷工”为由解除与高某某的劳动合同通知书,高某某申请仲裁,委员会裁决双方于2018年9月6日起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法院一审判决,当当公司属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继续履行高某某的劳动合同,二审判决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同时,法院称,高某某有权以女性的身份进行如厕,其他同事也应当接受高某某的新性别,以包容的心态与其共事。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最后,北京二中院还写下了一段近千字的话:
现代社会呈现出愈加丰富多元的趋势,我们总是发现身边出现很多新鲜事,我们又会学着逐渐的去接纳这些新鲜事,除非它威胁到了他人、集体、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也许正是我们对很多新鲜事的包容,才奠定了文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我们习惯于按照我们对于生物性别的认识去理解社会,但仍然会有一些人要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表达他们的性别身份,对于这种持续存在的社会表达,往往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和认识,这种重新审视和认识或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确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包容,我们也确有必要逐渐转变我们的态度。因为只有我们容忍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才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观念,才能为法治社会奠定宽容的文化基础,这或许就是有学者指出“社会宽容乃法治之福”的逻辑。我们尊重和保护变性人的人格、尊严及其正当权利,是基于我们对于公民的尊严和权利的珍视,而非我们对于变性进行倡导和推广。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关于公民手术变性后变更户口登记性别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为变性人在户口登记中进行性别项目变更提供了明确依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的《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则为易性症患者进行性别重置技术提供了医疗技术规范。而如变性人作为劳动者,其就业的权利也应当受到法律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上述法律条文虽然并未明确规定劳动者不因变性而受歧视,但劳动者因为进行性别置换手术而转变性别并获公安机关认可后,其享有平等就业不受歧视的权利,应系其中之义。本案中,当当网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向高某某发送的函件中提及了“精神病人发作,其他员工的恐惧、不安和伦理尴尬,如厕问题”等内容,导致高某某据此主张受到了当当网公司的就业歧视。在此,本院呼吁并相信当当网公司及其员工能够发扬“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以更加开放、宽容的心态面对高某某,在高某某能够胜任新岗位的前提下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本院亦提示高某某要珍惜社会给予的尊重和保护,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不要滥用权利,以更加坦诚、平和的心态面对当当网公司,力争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影片信息
导演:吴叶润
主演:汪欣蕾/赵博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片长:34分钟
又名:灵魂装错躯壳/Genderin Bias Out
剧情简介
他们作为不被目前社会所认知的一小部分人群,饱受着社会、家庭带来的不解和歧视,他们经历着各种暴力问题、工作歧视问题以及医疗问题。通过8位跨性别者以及他们的家人、医生,和我们最真实的镜头故事,带你走近、了解、认识他们。
社会影响
《有性无别》塑造了一系列跨性别者的人物群像,是中国首部以跨性别者生存现状为主题的纪录片。然而,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有性无别”,共找到0条结果,说明该片在中国电影研究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仍未受到关注。不过,在豆瓣,《有性无别》得分在8分以上,收获了数百条短评,这说明该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跨性别群体的可见度。
丹麦女孩(2015)【英国】
影片信息
导演:汤姆·霍伯(Tom Hooper)
编剧:露辛达·考克森 (Lucinda Coxon)/大卫·艾伯豪夫(David Ebershoff)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艾丽西亚·维坎德(Alicia Vikander)/本·卫肖(Ben Whishaw)
类型: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德国
语言:英语/法语/德语
上映日期:2015-09-05(威尼斯电影节)/2016-01-01(英国)
片长:119分钟
IMDb链接:tt0810819
剧情简介
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艾纳(埃迪·雷德梅恩饰)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艾丽西亚·维坎德饰)结为夫妇。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艾纳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尔达也没有想到只是临时起意的游戏,竟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她该如何继续爱她的伴侣?她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格尔达鼓励艾纳彻底变成莉莉……
社会影响
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改编的《丹麦女孩》讲述一段跨越性别和性倾向的爱情,重现一位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丹麦画家与妻子的传奇故事。该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在电影中,霍珀对于天生的女性、跨性别者乃至男同性恋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凝望与理解,对艾纳和格尔达所代表的不同女性的命运表示了忧虑与关照。尽管霍珀本人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但是《丹麦女孩》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笼罩在女性视角之下的电影。在男权文化和顺性别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丹麦女孩》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翠丝(2018)【中国香港】
影片信息
导演:李骏硕
编剧:舒琪 / 李敏 / 李骏硕
主演:姜皓文 / 惠英红 / 黄河 / 袁富华 / 余香凝 / 更多...
类型: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上映日期:2018-11-22(中国香港) / 2018-10-28(东京电影节)
片长:119分钟
又名:Tracey
IMDb链接:tt7762748
剧情简介
安宜(惠英红饰)与结缡(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泛指结婚)多年的老公大雄(姜皓文饰)在同个屋檐下,一同育有儿子(吴肇轩 饰)与女儿(余香凝 饰),出嫁的女儿也已有孕在身,一切看似和乐无忧,但她竟却从未发现与枕边人原来是同床异梦。某日深夜老公接到越洋来电,得知儿时老友已在伦敦逝世,致电告知的是他的合法同婚伴侣阿邦(黄河饰),并预计携带老友骨灰返港安置。与此同时,老公又在安宜客串票戏的场合,重遇他儿时认识的昔日粤剧花旦打铃哥(袁富华饰)。故友骤逝又加上巧遇故知,翻起老公许多往事,他决定坦承揭示深藏已久的秘密:他想要变性。安逸过着师奶生活多年的安宜,自认平静的婚姻生活顿时发生剧烈家变,她与家人将如何面对曾是一家之主的人,如今改名唤作“翠丝”……
社会影响
2018年11月上映的《翠丝》,是香港首部以跨性别为主题的影片,被称为港版的《丹麦女孩》。该片获得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18)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惠英红获得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19)最佳女配角,袁富华获得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19)最佳男配角和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2018)最佳男配角。
《翠丝》与《丹麦女孩》最大差异在家庭叙述内容上。《翠丝》男主角大雄未能取得妻子谅解,与母亲、妻子、儿女的关系纠葛是电影的重要刻画内容。此外,大雄这一跨性别角色由素来外形彪悍、肤色黝黑的姜晧文主演,挑战观众审美标准之余,更反映了制作人突破固有性别框囿的苦心。
参考来源
- ↑ 【性别认同】的意思和解释,词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