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青
工作经历
研究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2007.12-今) 副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1-2007.11) 博士后,美国遗传与人类疾病研究所(乔治城大学)(1997.10-2001.6) 资深研究助理,美国遗传与人类疾病研究所(2001.6-2004.1)
教育经历
医学学士与硕士,中国医科大学(1986.8-1994.7) 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8-1997.9)
所获人才项目
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称号; 2011年被列为“新一轮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2012年荣获“复旦大学十佳卫生管理工作者”称号; 2015年获“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称号 2016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
所获奖项
2012年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粘膜潜在免疫损伤预测的新技术,第二) 2013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甲型流感的诊断、救治与预防应对的策略研究与应用,第三)。
研究方向
我团队主要涵盖三个研究方向,其一是感染免疫保护与致病机制研究,利用急性与慢性感染模型(流感、HIV、LCMV),观察与解析机体的免疫保护、T细胞的发育、分化与损伤机制以及T细胞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相互作用;其二是抗感染的免疫治疗、药物与疫苗的研发,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不同免疫原序贯免疫策略、以优势活化针对病毒保守区域的疫苗策略,设计新型疫苗,同时,根据揭示的免疫学机制,研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与抗体药物;其三是研发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在开展iNKT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的同时,进一步研发肿瘤微环境激活的CAR-T技术,该技术利用肿瘤微环境敏感技术,使得CAR-T仅在肿瘤微环境中杀伤肿瘤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以外场所不能够识别任何抗原,从而避免了非特异杀伤。 团队的研究带来若干学术成果,首先是阐明H7N9流感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提示流感预防性疫苗除传统活化中和抗体外,活化T细胞的疫苗对预防/削弱流感致病性同样有效;同时,重症流感治疗应同时抗病毒与抑炎才能有效。并且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流感病毒的“序贯感染/疫苗免疫”在人群中建立了广谱抗流感的免疫屏障,这一屏障随着后续的疫苗接种可获得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解析了HIV感染的免疫保护与免疫致病机制,提示免疫耗竭的修复应该考虑内源性固有免疫应答通路。针对艾滋病毒多变的特点,提出并实现了攻击艾滋病毒保守区为主的疫苗策略,此策略有望防止HIV-1的逃逸,为研制有效艾滋病预防性疫苗奠定基础。首次报道了HSP47为神经胶质瘤特异性抗原之一,活化抗HSP47的CD8+T细胞应答对神经胶质瘤有治疗及预防复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