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泥塑
起源和發展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已有彩塑。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女神彩塑,是距今5500年前的遺物。《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時代,帝乙為偶人(即泥塑人像),謂之天神。魏晉南北朝,盛行佛像,促進了彩塑藝術的發展。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大同華嚴寺、平遙雙林寺等處,都有大量的彩塑佛像。自東晉至五代,彩塑名家輩出,主要有戴逵、楊惠之、方辯、王溫等人。宋代,彩塑漸漸與民俗相結合,成為觀賞性的彩塑作品或泥玩具。北宋時汴京(今河南開封)出現的彩塑摩睺羅(佛教中的樂神)是一個手持荷葉的天真胖潤的嬰兒形象,民間在七月七夕供奉、觀賞,為婦女宜子之祥。宋代彩塑藝術家有田圯、袁遇昌等人。江南彩塑名家袁遇昌,"以塑嬰孩名揚四方",他在彩塑嬰孩上安置蘆哨,如果按其腦囟(頂門),則可發出嬰兒啼叫之聲。在臨安(今杭州),民間彩塑也很盛行,街坊中有孩兒巷,集中了善塑泥孩兒的小作坊。元代宮廷設有諸色人匠總管府,下有梵像提舉司,專門從事彩塑神佛像的創作,由藝術家阿尼哥及其高徒劉元領導。明代,江蘇、廣東、福建、天津等地的彩塑也很興盛,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江蘇彩塑以無錫、蘇州為主。無錫惠山彩塑,又稱惠山泥人。最初是惠山地區農民農閒時製作的傳統手工藝品。崇禎年間,惠山的店肆已銷售泥人。清代乾隆年間,惠山出現專業泥人作坊。清代中葉,由於崑腔戲和徽班戲在江南盛行,惠山地區開始製作以崑腔戲為題材的手捏戲文泥人。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是惠山泥人的昌盛時期,約有作坊、店鋪40多家,專業匠人30多人,知名的有周阿生、丁阿金等。蘇州也是江蘇彩塑的重點產區,題材有神佛、花卉、果實、禽獸以及人物等。清末,中國彩塑藝術家有天津的泥人張明山。張明山出身於捏塑世家,善捏作戲曲人物中的各班角色及現實中的各種人物,也善於捏相,面孔徑寸不僅神形逼肖,且栩栩如生,鬚眉欲動,觀者莫不嘆絕。
地理分布
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明代曾在此駐紮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分類和特點
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鍊、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中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彩塑分大型彩塑和小型彩塑。
大型彩塑多以神佛為主;
小型彩塑又分掛片、粗貨、細貨、捏相等。掛片是浮雕形式的彩塑,表現老虎、花卉等形象的正面,施以彩繪,作為裝飾品,掛在牆上。粗貨又稱耍貨,是模製的彩塑,大多為臉譜、兒童玩具、神佛像等,可作几案供賞,也可批量生產。粗貨從喜慶吉祥的題材內容需要出發,具有造型豐滿、渾樸、簡練,色彩鮮麗的藝術特色,在工藝上也便於制模、翻模,成本低,操作容易。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匠師們運用放頭、縮手、去頸的簡略和誇張藝術手法,即減縮四肢和頸脖,誇大頭部,使彩塑能在有限的面積上,着重刻畫面部表情,生動傳神。惠山泥人強調彩繪,由於泥塑規格小,雕塑處理手法又很簡潔,所以必須注重彩繪,使之與雕塑相輔相成。在彩繪上,描繪工整,喜用大紅、正綠、金黃、雲青等原色,對比強烈,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同時,又在原色對比之間,加以間色(如深底淺花或淺底深花)、黑色、白色和金銀色,使之協調統一,因此,雖然用色少,但主次分明,形成豐富的色彩效果。細貨是手工捏制的精細的彩塑,題材多為戲曲人物,大多為觀賞藝術品。細貨中的手捏戲曲人物,採用最典型的情節、人物、動態來表現整個戲曲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注重人物面部、形象、性格、神情的刻畫。在彩繪上,講究臉譜刻畫,如取材於崑曲,色調古樸柔美;取材於京劇,色彩富麗,裝飾性強。捏相是肖像彩塑。
製作工藝
大型彩塑和小型彩塑的製作工藝各不相同。
大型彩塑
①扎身架,即以較粗木料為主柱,根據人像姿態,釘上木條或板片,扎出大體的動態。②在身架上敷一層摻合稻草的粗泥,捏塑出大體的形態和衣紋等,待稍乾燥後,再敷較細的泥,然後是細泥,再塑造人像面部的表情、服飾等。所用細泥均需摻合適量的糠灰、棉花、棉紙等。③待細泥干透後,反覆將泥塑表面的裂縫糊合,再磨平、磨光,直至平滑光潔。④在乾燥後的泥塑上,通體裱貼一層皮紙,然後再上一層以明礬和牛皮膠製成的礬膠水,以防止顏色往泥塑上滲透。⑤彩繪,分兩種方法。一是貼金彩塑,即除面部、四肢外,先在泥塑上刷一層生漆,待漆九成干時,依次貼上金箔,然後在面部、四肢和髮髻等部位施以彩繪,描繪五官,最後通體罩一層清漆;另一是全彩塑,即首先在泥塑上刷一層鉛粉,接着描繪面部、四肢的肉色,然後由頭到腳,由淺入深地依次上色,在整體色彩描繪完畢後,再描繪五官和裝飾紋樣,然後通體罩上一層清漆。傳統的撥金彩錐法由於費工,較少使用。
彩繪泥塑 |
小型彩塑
分捶泥、打稿、捏塑、制模、印坯、整修、陰乾、上底粉、上色、開相、打蠟等十幾道工序。惠山泥人採用的主要原料是黑粘土,在粘土中還加入少量棉絮或絲棉紙,以增加作品的牢度。製作工具有篤板、木製塑刀、剪刀、鐵片、鋼絲弓等。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
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明代曾在此駐紮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鍊、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中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閒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
鳳翔縣城東六道營村的農民;都有製作彩繪泥塑的傳統藝術技巧,世世代代流傳已久。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家家產戶,男男女女都要製作一些泥塑玩具,出售給四鄉人們作為互相贈送的禮品,也是孩子們過年度節的得意的"耍貨"。彩繪泥塑玩具,形狀有人物:如唐僧,孫猴,豬八戒,動物有獅、虎、牛、馬、雞、狗等,植物有瓜、石榴、桃、葫蘆等。大都是空心的圃塑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