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飾
彝族服飾 |
彝族服飾一般由純羊毛手工打造,從收取羊毛、紡成線、浸染,到織布、裁剪、刺繡,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彝族服飾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館、昭覺縣文物管理所獲得彝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目錄
基本信息
彝族人民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着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着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顏色特徵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髮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裝飾品美麗莊重、色彩鮮明。花樣繁多、多以全、銀、銅、玉、石、骨等為原料,鑄造、打制、壓制、鑲嵌、雕刻部分為本地手工工匠製作。過去涼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遠門時,腳穿用麻繩或草繩編織的草鞋,內穿羊毛織成的形似靴子的氈襪,或裹棉、毛綁腿以護腳和禦寒。
服飾特色
彝族男女都外着「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製而成,一般13幅,每幅寬七八厘米,多染為深藍色。以聖乍地區的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30厘米長的繩穗。被氈用兩公斤左右羊毛縫製而成,薄如銅錢,折以6厘米寬的皺摺.一般為30至90折,上方用毛繩收為領。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
服飾類型
男裝服飾
男子多蓄髮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髮,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髮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認為它能主宰吉凶禍福.所以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摸、戲弄。因此漢語稱其為「天菩薩」。頭上纏着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鑑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青年人多將英雄結紮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鬍鬚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製、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彩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着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童裙裙短,一般為兩節,腰小擺大。成人為三節,上節為腰,中節直桶狀,下節成細密格紋。長裙的特點在於下節的層層皺摺,所以俗稱「百褶裙」,以多褶為貴。舊時裙式長短與身份有關,黑彝女子長裙拖地,行走時塵土飛揚,以示尊貴。所地地區羊毛裙質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狀窄長,紅色,下節藍色細褶均勻齊整,其下橫間以紅、白、黑細條紋,色調和諧,再下是青色,膝蓋處百褶四散,成喇叭狀。行則褶皺閃動,輕盈飄逸。彝族婦女以針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為胸飾。腰際佩掛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襯以不同包布縫成,上端開口,下綴五色飄帶,掛於左方腰際,實用又美觀。腕飾以金、銀、銅、玉、石質手鐲,戴金銀或石料鑲金銀馬鞍形、貓眼形戒指。貴婦人還佩戴金、銀、銅質鏈、鎖、墜等頭、胸、背飾。
彝族姑娘的特色禮服——鑲花邊
彝族姑娘很喜歡穿鑲邊衣,這是一種右衽寬長的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繡有金、紅、紫、綠等色花紋圖案,衣領鑲細銀泡,這種服裝也是彝族姑娘的一種護身符。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愛上了一位勤勞的小伙子,可是有位富人家的兒子也喜歡這位姑娘,姑娘的父母答應把女兒嫁給富人的兒子。聰明的姑娘在縫嫁衣的時候給衣服鑲上了花邊。到了男方搶親的那天,姑娘約幾個夥伴一起,把鑲花邊的衣服都穿上,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着長長的"劉海"。搶親的人看見一群姑娘都穿着一樣的衣服,劉海又遮住了眼睛,認不出哪一個是新娘,只好掃興而歸。這以後姑娘便和心愛的人結婚了,過上了幸福日子。這種鑲邊衣便成了彝族姑娘爭取自由幸福的護身符。
女童服飾
彝族女童蓄髮以後梳單辮垂直於腦後。八九歲時,將單辮盤於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辮上有時扣以弓形小木梳為飾。出嫁時則分流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達成年期者,亦可擇日分梳雙辮。至乍地區青年戴紅里青面雙層繡花頭帕,依諾地區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所地地區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三個地區都是生小孩後將帕換帽。聖乍、依諾地區換為荷葉形夾帽,所地地區技為竹架青布圓頂帽。也有用黑色長布纏頭的,布約3厘米寬,盤繞頭四周,盤出10厘米左右。突出愈大者愈貴,如過去黑彝貴族女子,不分成年與否、生育與否,均通用。女子未成年前,耳上常掛紅綠珠,大如豌豆,以鐵絲串四顆成一串,長三四厘米,系紅色棉線穿於耳際。或戴紅色石質小圈,用線穿入圈中,分掛耳際。成年或梳雙辮時始戴耳環。耳環為珊瑚、銀泡、石料耳珠,玉、貝、銀耳牌,大都為圓星形。銀質或銅質的式樣較多。最普通的是三合式或四合式聯合花苞,中嵌料質紅豆。舊時黑彝貴族女子常帶倒形花蒂式.下垂用銀絲編成的細帶五條,每條尾端有圓墜,搖曳別致。衣領是單獨的一條,不和上衣相連,上綴有銀苞泡花,前面正中扣連處有一長方或梅花形領牌。
彝族的繡花衣
雲南彝族婦女大多擅長挑花刺繡,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繡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此外,彝族婦女還喜歡在頭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擺、圍腰、腰帶、褲腳、裙邊等處繡上各式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花紋圖案作為別出心裁的裝飾。
挑花刺繡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彝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繡的能手,她們從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繡花、挑花、補花的技巧,學習平繡、縐繡、纏繡、帖繡等針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長輩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標誌。彝族姑娘若不會繡花或繡得不好,就算人長得再漂亮,也難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婦女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有各式各樣的繡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都值得作為民族刺繡標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1]
參考文獻
- ↑ 傳統服飾:多元的彝族服飾搜狐網,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