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
彗星(希臘語:Κομήτης,德語:Komet,英語: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其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發,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目錄
彗星軌道
彗星的軌道周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周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長周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奧爾特雲,這是在柯伊伯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周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着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特徵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1]只在於存在着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發(在中央包圍着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等離子體和光壓作用,從彗發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着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目前發現
截至2013年7月,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周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汽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空間天文台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2]。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相關信息
彗星曾經被認為是不祥的徵兆。但實際上,它們和行星、小行星、塵埃一樣,只不過是太陽系中的一類天體。不過雖然如此,它們卻同時也是壯觀、有趣、值得研究的天體。就在100多年前,1910年4月,哈雷彗星華麗地回歸,從距離地球2300萬千米遠的地方飛過。當時它極為明亮,即便是在都市中也清晰可見。根據計算,哈雷彗星的彗尾會掃過地球,這在當時引發了大範圍的恐慌。因為科學家在彗星中探測到了氰,所以人們擔心它會毒死地球上的生物。
視頻
彗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小行星是什麼?彗星又是什麼?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新浪,2019-6-27
- ↑ [圖]羅塞塔捕捉到彗星塵埃噴流形成,環球網,201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