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在今甌海區永強三都滄河東岸。初建於明嘉靖年間,系大學士張璁祀始遷祖及其後裔之所,康熙三十二年以後修繕多次。
張氏宗祠是一座有正屋和橫主席台的院子,那裡陳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張岳崧的著作、書畫、對聯、碑帖匾額、印章等遺物和晚清名人關於記述張岳崧生平事跡的文章著作,對了解和研究張岳崧及晚清海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重要的價值[1]。
目錄
基本情況
張岳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故落籍瓊山。後遷定安。 張岳崧自小聰明好學,《翰山公行述》中記述:"七八歲時,或偕童稚釣游,每挾書與俱"。十歲時,負芨瓊山縣蔡南昭為師,學業進步很快。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1801年)優引舉質。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已已(1809年),中進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2]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
張岳崧一生潔己奉公,清廉自持,品德感人,《翰山公崇祀鄉賢實錄》贊他"居官處事,一以義命為閒,介第清操為時,欽命仕數十年,未曾增置產業,敝廬數椽,只蔽內雨而已。"從現存他的故居來看,也確實如此,現存的他寫給女媚莫毅農的對聯云:"以勤省侃,以儉節用;惟公生明,惟廉有威",也足見張岳崧為人之一斑。
張岳崧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鄉病逝。享年70歲,他的棺葬於瓊山縣甲子鎮毛頭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在張岳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琰,為張岳崧的直接這樣高的名次而驕傲地說:"何地無才!"後來在張岳崧直接薰陶下,他的長子張鍾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鍾秀和張熊祥也均中舉人。
張岳崧是海南歷史上一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於國於民,歷來海南人民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宏誨等一起引以為榮。
旅遊信息
氏宗祠最佳旅遊季節:建議冬季去,那時候不太熱,又可以度假過冬。 張氏宗祠交通:乘坐海口至定安班車(票價8元),再由定安縣城乘車5元到永豐鄉再乘三輪車可達。張氏宗祠位於定城東北永豐鄉高林村.
張氏宗祠住宿:食宿可返回海口市內各酒店或定安縣城內各賓館均可。
視頻
張氏宗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夜讀歷史 | 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張岳崧 ,搜狐,2020-04-11
- ↑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後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搜狐,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