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之洞的故事:創辦實業

張之洞的故事:創辦實業,歷史人物故事。[1]

原圖鏈接張之洞的故事:創辦實業
原圖鏈接漢陽鐵廠

目錄

故事內容 

在中法戰爭中,七十歲的老將馮子材帶領廣西軍民英勇作戰,打得法國侵略軍落花流水,贏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而在戰爭爆發前,向朝廷推薦起用馮子材的,是兩廣總督張之洞。

張之洞直隸南皮(今河南南皮)人。祖父當過福建古田縣知縣,父親做過貴州興義府知府。張之洞從小非常聰明,讀書很用功。公元1852年,張之洞考中舉人,這一年他才十五歲;公元1864年又中了進士,當了翰林院的編修。以後,他做過負責浙江鄉試的副考官,負責教育的湖北學政、四川學政。

公元1881年,張之洞前往山西擔任巡撫。山西官場風氣的腐敗,百姓生活的困苦,鴉片流毒的嚴重,對張之洞震動很大。他開始懲治貪官污吏,嚴禁鴉片,提拔人才。當時,有個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傳教,他刊印了《救時要務》等小冊子,還舉辦了儀器、車床、縫紉機的展覽和操作表演。張之洞會見了李提摩太,讀了他的書,受到啟發。從那時起,張之洞產生了要辦實業的想法。

公元1884年,法國侵略越南,中越邊境的形勢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張之洞立即上奏,提出加強雲南、廣西的兵力,整修天津、廣東的海防。不久,張之洞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去廣東上任了。

中法戰爭爆發前,張之洞向朝廷大力推薦馮子材;戰爭爆發後,他為前線籌集軍餉、提供兵器,為贏得中法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張之洞越來越感到,中國與西方在軍事、經濟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有向西方學習,大力興辦實業,發奮圖強,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於是,張之洞在廣東開設了水陸師學堂,創辦槍彈廠,購買軍艦,發展海軍,創辦用機器造錢幣的制錢局及銀元局,籌辦織布局和制鐵廠。這是他興辦實業的開始。

張之洞大規模地辦實業,是在到了湖北以後。公元1889年,他上奏朝廷,建議修築一條從盧溝橋到湖北漢口的盧漢鐵路,這樣可以貫通南北的交通。他認為修鐵路有不少好處,首先是可以把鐵路沿線的礦產、土特產品運出去,對改善百姓的生活有好處;其次是可以運輸軍隊需要的兵員和軍餉。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議,計劃將盧漢鐵路分北南兩段修築,北段由直隸總督負責修築,南段由湖廣總督負責修築。於是,張之洞被調任湖廣總督。

這一年冬天,張之洞到了湖北。除了籌辦盧漢鐵路,他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上。由於是外行,他也鬧過一些笑話。為了籌建漢陽鐵廠,他打電報給駐英公使薛福成,要薛福成在英國訂購煉鋼廠需要的煉爐和機器設備。英國一家工廠的老闆告訴中國的採購人員:「要辦鋼廠,必須先將那裡的鐵礦石、煤、焦炭寄來化驗,這樣才能知道煤鐵的特點,可以煉哪種鋼,然後再訂購相應的煉爐和設備。一點都不能馬虎。」

誰知張之洞不以為然地回答:「中國這麼大,什麼東西沒有?何必先找煤鐵,再買煉爐和機器設備?只要照英國鋼廠用的買下來就行了。」

結果,買回來的煉爐和設備安裝在漢陽,鐵用的是湖北大冶的,煤用的是安徽馬鞍山的。但是,馬鞍山的煤無法煉焦,沒辦法,只好從德國買來幾千噸焦炭,這樣從公元1890到公元1896年,花了五百六十萬兩銀子,還是沒有煉出一爐鋼。後來改用江西萍鄉的煤,但煉出來的鋼太脆,容易斷裂。張之洞這才知道他從英國買回來的煉爐和設備採用的是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鋼含磷太多,就容易脆裂。後來,他向日本借款三百萬元,買回鹼性配置的煉爐和機器設備,終於煉出了優質的鋼。

漢陽鐵廠到底還是建成了。它是一家鋼鐵聯合企業,包括煉鋼廠、煉鐵廠、鑄鐵廠等大小工廠十個,工人三千名,外國科技人員四十名。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機器生產的鋼鐵企業,在亞洲也是首創的最大的鋼鐵廠,日本的鋼廠建設還比它晚了幾年。

也是在這一時期,張之洞還辦起了湖北織布局,織布局有紗錠三萬枚,布機一千張,工人兩千。織布局辦得比較成功,賺了不少錢。


張之洞還創辦了制磚、製革、造紙、印刷等工廠,建起了湖北槍炮廠。辦實業需要大批的人才,所以張之洞也很重視教育,在湖北建立了農務學堂、工藝學堂、武備自強學堂、商務學堂,還派遣留學生去日本,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張之洞辦實業、興教育,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制度。不過,他有富國強兵的良好願望,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播。

視頻 

難以評價的晚清名臣——張之洞

參考資料 

  1. 張之洞的故事:創辦實業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