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弗萊堡新教學院

弗萊堡新教學院(校園)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弗萊堡新教學院建校時尚屬於奧地利,因而以其資助人- 奧地利大公阿爾布萊希特六世(Albrecht VI)命名(拉丁文為Albertina)。時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繼維也納大學後的第二所大學。初設四大科系:神學、法學、醫學和哲學。當時的哲學即包括所謂「五藝」,為所有學生必修科目。

目錄

歷史沿革

1620年弗萊堡大學成為天主教信仰的一個堡壘,這雖然在開始時引發了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但繼而便成了科學研究的障礙。18世紀大學因新興學科的出現在宗教信仰上明確走向自由化。隨着1806年巴登州的建立,大學的存在受到了威脅,因為相對較小的巴登州已經擁有一所重要的大學-魯普萊希特-卡爾斯-海德堡大學。然而巴登州大公路德維希仍然從1817年起向弗萊堡大學提供穩定的經費並於1820年將此以手書的形式確立下來。

這位大公始終認為:兩種宗教-天主教與新教應各有一所大學來代表,而海德堡大學深受新教的影響。新教,亦稱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1]。包括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產生的新宗派:路德宗[2]、加爾文宗、安立甘宗,以及隨後又從這些宗派中不斷分化出來的更多宗派。新教又稱「更正教」、「抗羅宗」、「耶穌教」。新教目前的人數有近6億左右,主要集中在歐洲北部、美國、中國部分地區以及拉美部分地區。

為此,弗萊堡大學遂更名為阿爾布萊希特-路德維希-弗萊堡大學,以示謝意。19世紀初大學建立第一個學生團體。現存最古老的學生團體是1812年由基金資助建立的CorpsRhenaniaFreiburg。

19世紀80年代起學生數量與院係數量均大幅增長。一戰前大學有3000名學生。1898年弗萊堡大學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所接收女學生的大學。20世紀初大學必須建造大量新建築以適應現代大學發展。於是弗萊堡老城及周邊地區均成為大學建築的所在地。例如哲學系主樓所在的建築即是巴登州最重要的青年風格的建築。其紅色的磚牆及塔樓迄今仍是弗萊堡的標誌性建築。933年納粹時期猶太籍師生遭到迫害。經過戰時關閉,二戰結束後大學重開。遭受戰爭重創的大學在艱難的條件下進行了重建。1961年大學有1萬名學生,1980年達到2萬。2002/2003學年已經有20,495名在冊大學生。

專業設置

中世紀教會史與現代教會史、基督教哲學、基督教考古學、古代教學史、教會法規、宗教史;基督教社會學、新約文學、教文學、舊約文學、道德神學、基礎神學。

國際法、行政法、法哲學、國家法與行政法、法律史、民法、刑法、政治法、行政法與教會法規、德國公法與外國公法、德國法律史、勞工法與訴訟法、現代法律史、社會保險與商法、貿易法、國際私法。

羅馬法;政治經濟學與農業經濟學、社會政治學;統計學;病理學、生理學、耳鼻喉科學、兒科學、輸血、婦科學、衛生學與細菌學、生物化學、精神病學與神經病學、化學病理學、外科學、神經心理學與復原、醫學保險、內科學、醫學心理學、應用生理學、牙科學、藥理學、核醫學、血清學、運動與閒暇醫學、免疫生物學、運動醫學、食品醫學、光學、皮膚病學。

生物物理與放射生物學、婦科放射學、神經病學、心臟病學、核醫學治療、病毒學、免疫病理學、解剖學、矯形學、頜骨一面部醫學、麻醉學、神經外科、醫學史、藥理學與毒理學、醫學社會學、免疫學、神經病理學、放射學、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哲學與教育學、運動、心理學、音樂、藝術史、中世紀拉丁語文學、羅曼語族語文學、古典語文學、現代德國文學、英國文學、英語語文學、美國語言與文字、民俗學與德國語文學、社會學。

政治學、古代史、中世紀史、經濟史與社會史、近代史與東歐史、近代史、史前史;數學、物理、地球物理、物理化學、無機化學、遺傳學、植物學、植物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物理、湖沼學、地球植物學、人種學、地理、氣象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礦物學、土壤學、造林、生物木材研究、森林管理、森林政策、森林生物統計、林業學、森林動物學。

榮譽

2007年10月19日,德國第二輪「精英大學」評選最終揭曉,弗萊堡大學成為德國九所精英大學之一。

學校排名

全球高校網(4ICU)國家高校排名108

韋伯麥特里克斯網(Webometrics)世界大學排名172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147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排名94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專業大學排名edicine118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藝術和人文科學專業大學排名manities69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自然科學專業大學排名204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社會科學專業大學排名205

全球教育商學院排名網國家商學院排名18

視頻

弗萊堡新教學院 相關視頻

世界歷史: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全球傳播路線地圖!中國對佛教傳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