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馮·帕彭
弗朗茨·馮·帕彭(德語:Franz von Papen,1879年10月29日-1969年5月2日),全名弗朗茨·約瑟夫·赫爾曼·米夏埃爾·瑪麗亞·馮·帕彭 德語:Franz Joseph Hermann Michael Maria von Papen),德國政治家和外交家,信奉天主教,曾在1932年擔任德國總理。
目錄
背景
帕彭在威斯特法倫省城鎮韋爾出生,其貴族家庭富裕並信奉天主教。他最初做過軍官,於1913年擔任德國駐美國大使館的武官。1915年,他在一戰期間返回德國,到西線履職;1917年,他在駐中東參謀部工作,也是駐巴勒斯坦土耳其軍隊的少校。
1916年愛爾蘭發生復活節起義,帕彭作為德國與愛爾蘭共和派的中介人,向後者提供及運送軍火,抵抗英國。1918年,他以中校的軍銜返回德國並退役。後來,他加入政壇並參加天主教中央黨,是保皇主義的右派代表。1921至32年,他是普魯士自由邦議會的成員。
1925年德國總統選舉,帕彭竟然支持右翼候選人保羅·馮·興登堡,而非中央黨的威廉·馬克斯,令中央黨很驚愕。
擔任總理
1932年6月1日,原本不引人注意的他,獲得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1],地位變得十分重要,接替同黨的海因里希·布呂寧。
然而,在一天之前,帕彭仍然向中央黨的主席路德維希·卡斯承諾不會接受任何職位。卡斯批評他為「中央黨的厄菲阿爾特」。為避免被逐,帕彭在6月3日退黨。
對於興登堡任命帕彭為總理,法國駐德國公使安德烈·弗朗索瓦-蓬塞(André François-Poncet)甚感懷疑。他指出,帕彭之妙在於他從未受到盟友或敵人重視。帕彭被認為是膚淺、浮躁、虛假、野心大、虛榮和狡猾的人。帕彭在庫爾特·馮·施萊謝爾將軍幫助下組成內閣,正是部分德國人所嘲笑的「男爵內閣」。
在議會裡,帕彭只得到保守的德國國家人民黨支持。他從未是議會成員。
帕彭發動普魯士政變,打擊德國社民黨領導的普魯士邦政府,以專制手段統治國家。他也取消了布呂寧對衝鋒隊的禁令,以爭取納粹黨支持他的政府。
議會先後在1932年7月和11月舉行大選,納粹黨兩度取得最多議席,帕彭卻沒有獲得議會支持,惟有在11月17日辭職,由施萊謝爾在12月2日接任。施萊謝爾就任後,希望建立執政聯盟,爭取納粹黨與社民黨工會勢力的支持。然而,他的計劃失敗,未能得到議會大多數,於是帕彭決定要令他下台。帕彭、阿道夫·希特勒與國家人民黨主席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達成協議,由希特勒擔任總理,帕彭為副總理,國家人民黨則成為執政黨。
1933年1月23日,施萊謝爾向總統興登堡表示,他未能取得議會大多數,並請後者解散議會,以緊急法令賦予他行政權力。然而,施萊謝爾內閣的政策影響了富有的地主與工業家,令興登堡甚為反感。
這個時候,帕彭在背後利用與興登堡的交情,向後者保證他能控制希特勒,並能建立一個由議會大多數支持的政府。
興登堡拒絕了施萊謝爾,令他在1月28日辭職。帕彭曾粗略考慮過不讓希特勒參與內閣,由自己做總理。興登堡原先宣布永不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但在1月30日改變初衷。
戰後生活
戰後,同盟國拘留並控告帕彭,令他成為紐倫堡審判二十四名被告之一。
法庭表示,帕彭犯了數項「政治不道德罪名」,但根據其起訴書,不足以「密謀觸犯反和平之罪行」定罪,於是釋放了帕彭[2]。
他在1950年代嘗試重新開始政治事業,但不成功。他在上士瓦本 (Oberschwaben) 的本岑霍芬城堡 (Castle of Benzenhofen) 定居。
1923年,帕彭獲得教宗侍從(Papal Chamberlain)的名銜。庇護十一世在1939年去世後,接任的庇護十二世沒有維持這項名銜。這可能是因為帕彭為希特勒辦事,令堅持反對納粹主義的教宗反感,縱然他支持幾種法西斯主義。 約翰二十三世因帕彭擔任希臘與土耳其教廷公使而認識他,就在1959年7月24日恢復上述榮譽。帕彭也是馬耳他騎士團成員。
他也推出數本書籍與自傳,解釋他在1930至33年的政策,並分析早期西方的冷戰政治。他在1969年去世,終年89歲。
視頻
弗朗茨·馮·帕彭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德國政治家和外交家:弗朗茨·馮·帕彭,帕彭的生平簡介,趣歷史,2018-08-08
- ↑ 二戰德國領導人智商排名,戈林與鄧尼茨並列第三位 ,搜狐,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