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 |
中文名稱: 開皇之治 別名: 開皇盛世 朝代: 隋朝 起訖時間: 581-600年 在位帝王: 隋文帝楊堅 |
開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在北周的基礎上開創的政治穩固、社會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榮的盛世局面。
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逐步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士,恢復漢姓。另外,隋朝在選官上,廢除九品中正制,設立分科考試制度選拔官員;在官僚制度上,採用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並且勵精圖治,崇尚節儉,發展生產,對社會各個領域進行一系列改革,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 [1]
目錄
介紹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開皇之治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北周大象三年(581)二月甲子日,楊堅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禪讓,即皇帝位,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
政治方面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着力於統一大業。開皇九年(589),隋朝滅了南陳,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了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為鞏固統一,楊堅厘定了一套新的體制,對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立並發展了諸多意義深遠的制度,開創了一代新局面。
在中央官僚制度上,首創了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原來北周的官僚體制,是依《周禮》而定,名多而繁亂。楊堅則參酌漢魏時期的體制,有所損益,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三師是榮譽稱號,沒有實權,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三公也僅僅是顧問性的機構,沒有實權,不直接參與國家政務,也不常設。執掌國家政務實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以上二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三省的設置,能互相牽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於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在選官制度上,隋文帝還廢止了自曹魏以來中國實行了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創立了科舉制度。
地方行政機構方面,隋文帝鑑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盡罷諸郡,即由過去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同時,將一些郡縣合併,藉以節省開支、精兵簡政。簡化了地方行政組織,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改變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錢穆說: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這不僅節省國家開支,還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此外,為確保隋朝長治久安,開皇三年(583),隋文帝還命刑部尚書蘇威、禮部尚書牛弘等製成《開皇律》。《開皇律》廢除了一些酷刑,並規定人民若有枉屈,可以依級上告直至中央。而且各地判決死罪也必須經過中央決定,地方不得擅自處理。顯然,《開皇律》要比秦以來的法律開明得多。隋文帝有時卻有法不依,以權代法,法律能否得到認真的實就又要依賴於賢臣的忠心輔佐了。如:隋文帝曾經禁止使用不合標準的錢幣,可是有人竟違其禁令,拿次幣換好幣。隋文帝得知後勃然大怒,急令斬之,刑部侍郎趙綽進諫:"此人當坐杖,殺之非法"。隋文帝仍堅持己見,治書侍御史柳或復上奏勸諫,終於使隋文帝依法撤銷其殺人的旨令。在隋文帝統治前期,請如此類事例甚多。這些智囊人物"同心協,政刑大小,帝無不與之謀議,然後行之。故革命數年,天下稱平"。
隋文帝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
經濟方面
隋文帝楊堅自立國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在開皇五年(585),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隋文帝在經濟上也實行了一些極為有利的措施。首先是革除弊端。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士家大族壟斷了一切,他們隱匿了大量的戶口,既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國家的賦稅收入。針對這些,隋文帝進行了戶籍整理,並採納了賢相高熲提出的"輸(租賦)籍(戶籍)之法"。即由政府製作"輸籍定樣",令州縣依樣確定戶等上下,每年檢查一次,百姓按其規定的數額來納稅,有效地打擊了世家大族的經濟力量和政治特權,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唐代理財家杜佑,曾給予此項措施以高度的評價:"隋代之盛,其由於斯。"
其次是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開皇初,面對南北朝以來賦稅有增無已的狀況,民部尚書蘇威提出應"減賦役,務從輕典"。隋文帝便下今採納北朝時賦役最輕的北齊法。在此基礎上,隋文帝又曾多次下令減免賦稅。同時,隋文帝還下令將服役年齡由十八歲推遲到二十一歲,每年服役期限由一個月減為二十天,調絹由一匹改為兩丈,並規定不服役者可以納庸代役,丁男五十可免役收庸。隋文帝的此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再次是興修水利事業。繼戰亂之後建立起來的隋初是水利荒廢,漕運堵塞。開皇初,都官尚書元暉"奏請開引杜陽水灌溉三畤原",隋文帝欣然採納,於是"鹵之地數千頃,民賴其利"。工部尚書于仲文又提出:"請決渭水,開漕渠"。隋文帝便讓他負責此項工程,以後又曾命太子左庶宇文愷繼任此事,到開皇四年(584)"自大興城東至漁關三百餘里,名曰'通',漕運通利,關內賴之"。灌溉的推廣、漕運的硫通,給隋朝的農業生產帶來了保障和生機。最後是厲行節儉。隨着時間的推移,皇宮的生活日漸奢侈。蘇成見宮中以銀為慢鈎因盛陳節儉之美以諭上,隋文帝便然下令,"雕飾舊物,悉命除毀"。並身體力行,"居處服玩,務存節儉"。隋文帝的行動可以影響整個官僚隊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鋪張浪費,增加了國庫積蓄。
影響及評價
主要影響
隋文帝開皇時期的一系列措施:三省六部制、開皇律、州縣兩級制、均田制、大運河、科舉制度、長安城、洛陽城、義倉的創立,對後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
隋文帝建立的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隋文帝對政治體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對於唐朝的體制有着直接的影響。還有度量衡統一的影響,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說:"三代以來,權量之制,自隋文帝一變。"唐承隋制,基本以此為準,唐以後雖稍有變動,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朝首都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以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評價
開皇之治,是長期分裂後出現的短期繁榮,它是由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雙方一致努力得來的。而繼任者不察民情,不恤政事,橫徵暴斂,開皇之治就只能成為過眼雲煙,不可能長久維繫。
《隋書》評價"開皇之治":"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