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
建水縣 |
建水縣 |
中文名稱 :建水縣 氣候條件 :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8℃ 所屬地區 :中國 雲南省 著名景點 :朱家花園,團山民居,燕子洞,孔廟等 |
建水縣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該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北岸,面積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2010年人口為53.15萬人。2012年建水縣實現生產總值(GDP)89.6億元。1988年建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
目錄
建制沿革
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西漢屬牂柯郡毋掇縣。東漢屬益州牂柯郡毋掇縣。三國蜀漢屬益州建寧郡毋掇縣。西晉屬寧州興古郡毋掇縣。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屬南寧州。隋為南寧州總管府所轄東爨地。唐初屬劍南道戎州;唐元和年間(806~820),南詔在建水築惠歷城(漢譯建水城),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大理國前期於此設建水郡,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後期屬秀山郡阿僰部地。元初設建水千戶,屬阿僰萬戶;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隸臨安路(治通海)。明洪武十五年(1382),臨安路改臨安府,府治遷至建水州,並設臨安衛指揮使司(滇南軍事指揮機關),拓地改建磚城,故有建水城又稱臨安城。清初沿明制,於此置臨安府和臨元鎮總兵官,建水州屬臨安府。清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改建水州為建水縣,仍屬臨安府。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民國元年(1912)10月,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民國二年(1913),撤銷臨安府,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將建水縣北區劃出,設曲江行政委員,屬縣級行政機關,隸蒙自道。民國三年(1914)1月,因與浙江臨安縣重名,仍恢復建水縣舊名。民國七年(1918),撤曲江行政委員,改由建水縣曲江縣佐管理,縣佐由省政府委派。民國十一年(1922),將曲江縣佐地劃出,增設曲溪縣,縣政府駐新街(1929年11月批准)。民國十八年(1929),廢道後建水、曲溪縣由省直轄。民國31年(1942),建水、曲溪縣屬雲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建水、曲溪縣屬雲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建水縣)。
- 1950年,建水、曲溪縣屬蒙自專區。1957年9月6日,國務院決定設置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曲溪縣劃歸紅河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於1957年11月18日成立)。
- 1958年10月,中共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
- 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撤銷曲溪縣,將原曲溪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建水縣。此後建水縣撤銷區鄉建制,建水縣建成普雄、官廳、西莊、南莊、陳官、岔科、渣臘、曲江、利民、蘇租10個公社。
- 1999年,面甸鄉撤鄉設鎮。年岔科鄉、官廳鄉、青龍鄉、東壩鄉撤鄉設鎮。
- 2003年,撤銷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臨安鎮;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
- 2005年,撤銷曲江鎮、利民鄉和李浩寨鄉,設立新的曲江鎮,鎮政府駐原曲江鎮政府駐地。
地理位置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東部,地理坐標為23°37′N ,102°50′E,總面積為3940平方千米。縣境東臨開遠市,西與石屏縣接壤,北依通海縣,南臨元陽縣。(來源於百度地圖)
地形
建水地處滇東高原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為最高點,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紅河谷地的阿土村為最低點,海拔230米。境內南北分布有建水、曲江兩個盆地,海拔1300米。境內東西走向的山脈分南北兩支,將建水和曲江兩個壩子隔開。
河流分布
境內主要河流瀘江河、曲江河、塔沖河、南莊河等屬南盤江水系,壩頭河、瑪朗河、龍岔河等屬紅河水系。
氣候概括
建水地區位於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橫穿南境,光照時間長,無霜期長,有效積溫高,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季節和地形變化影響,呈現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立體氣候特徵。建水地區年平均氣溫19.8℃,年平均地溫20.8℃,年平均相對溫度72%,年平均日照時數232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805毫米。全年無霜期307天。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4年,建水地區的金屬礦主要有錳、鉛、鋅、鐵、銻等。建水地區的金屬礦產資源儲量:鐵礦石原礦儲量為2.67萬噸,錳礦石成品礦儲量為39.59萬噸,鐵合金儲量為2.8萬噸,鉛金屬儲量為44萬噸,鋅金屬儲量為39.9萬噸,銻金屬儲量為5.1萬噸建水地區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煤資源總儲量為2.14億噸,截止到2014年煤礦開採量為12萬噸/年。石膏礦儲量為9620萬噸,陶土量72萬噸。
土地資源
截止到2014年,建水地區耕地面積45.3萬畝。其中水田20.7萬畝;旱地24.6萬畝;有宜林荒山80多萬畝。建水地區的土壤分為黃棕壤、黃壤、紅壤、燥紅土、磚紅壤性紅壤、紫色土、沖積土、水稻土等8個土類,10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
生物資源
歷史文化
燈會
燈會──正月十六鬧花燈,在彝族民間廣泛流傳,是彝族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以普雄鄉塔瓦村、岔科鎮白雲村為甚。據史料記載,彝族花燈在建水流傳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每年正月十六,各村組建臨時燈會,分燈頭、管事、提調之職,具體負責全村燈會的組織工作。燈會時間以3~9天為限,看各村經濟實力而定,整個活動分3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是接燈神,即在正月十六這天凌晨,由燈頭率全村成年男子到村頭設案接神;第2階段為鬧花燈,燈神接回來後,全村人開始鬧花燈,以傳統的花燈劇目演出為主,同時兼有集市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第3階段為送燈神,即在燈會結束的當晚,舉行莊肅的儀式,將燈神送出寨子,象徵着一年一度的春節結束,人們將從此開始緊張的春耕生產。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都殺羊宰牛,全村人歡聚一堂,喝陳年佳釀,吃陳年穀米,話新年豐瑞。晚上,全村人點燃火把,吆喝着到田野間遊行,意為驅除魔孽,迎接豐收。
苦扎扎節
苦扎扎節是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哈尼族村寨由龍頭(阿瑪奧)及全族長老組織,殺豬祭龍,祭龍儀式後,各戶從稻田采來新穗,碾出新米,染黃飯,煮紅蛋,聚在一塊擺長街宴,同享共樂。晚上,全村男女跳芒鼓舞,唱"哈吧咦",徹夜狂歡。
風景名勝
張家花園
張家花園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團山村,建於清代末年,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系張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為建水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縱向橫向並列聯排組合成兩組三進院和花園祠堂,是一組規模較大、建築質量較好、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
天緣橋
建水城東十里外的天緣橋,橫跨於滬江河上,為三孔百拱橋,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為三孔石橋,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閣一座,覆以八角贊尖頂。底層為橋面通道,南北引橋為石板鋪砌的高坡,各向東西方向屈曲,形成一個橫寫的"S"型。正橋加引橋全長121米,兩旁鑲有一米多高的塊石欄杆、石雕獅、象各一對雄踞橋頭。橋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長6米,寬2米,以高2.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撐,橋亭內有碑刻七塊,記載建橋始末及其功德,書法甚秀,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保護環境及橋周圍環境的鄉規民約。
雙龍橋
雙龍橋坐落於建水城西三公里處,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橫亘於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塌沖河交匯點上,因兩河猶如雙龍婉蜒盤曲而得名。此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續建十四孔,與原建三孔"雁齒蟬聯",故又名十七孔橋。整座橋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 148米,橋面寬 3--5米,寬敞平坦。橋上建有亭閣三座,中一閣層累為三。成豐六年雨辰(1856年),三閣毀於戰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動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比舊圖為寬敞,中間人閣為三重檐方形主閣,高近二十米,邊長十六米。底層為橋身通道,拾級登樓,可遠眺萬傾田疇。南端橋亭為重檐攢尖頂。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己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己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一壇、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教寺院
- 指林寺──位於城內建中路西段南,舊有"先有指林寺,後有臨安城"之說。據碑刻記載,始於宋,成於元,興於明。全寺原有1坊1閣2廊2塔,截止到2014年僅存1殿1坊。倖存大殿建於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7),至今已有690多年。
- 燃燈寺──在縣城東門外燃燈寺街,始建於明嘉清年間(1522~1566),曾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
- 清真寺──在縣城東北燃燈寺街,始建於元皇慶年間(1312~1313),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年間(1662~1795)續修,現存主要建築有中殿、後殿、廂房10間及廚房5間、月宮房3間、月宮門3道。後殿配有18扇穿花屏門,工藝精巧,為建水縣25座清真寺建築之冠。
- 雲龍山寺──在縣城北20餘千米雲龍山上。此山海拔2100多米,山上古木參天,雲霧繚繞,山勢作游龍入雲狀,故名雲龍山。
建水紫陶
中國有四大名陶,分別是宜興紫砂壺,欽州坭興陶,雲南建水紫陶,重慶榮昌陶。因各自身的特色,受到很多壺友們的喜愛,今天我們所說的是欽州坭興陶跟雲南建水陶的區別。建水紫陶燒結溫度在1170℃左右(白泥1250-1300℃),紫泥含鐵量大於15%(白泥含鐵量大於5%),燒制收縮比15-18%左右,泥料用的是建水當地的五彩泥做原料,主要講究字和畫的陰刻陽填的裝飾風格,紫陶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因其泥料含鐵量高、泥料細膩,質地堅硬可無釉磨光,形成了有別於陶器的獨特之處。紫陶裝飾上其餘陶類能做的浮雕和線刻等其他工藝也能做,顏色可為黑色、紅色、古銅色、花色等,(白陶也屬於建水紫陶的一種,可燒制出青灰色、米黃色等),紫陶雕刻後未經打磨露出的內胎為紅褐色,柴燒後肌理更是豐富多彩,因文人墨客以陶為紙,再做刻填工藝,增加了紫陶的文化價值。欽州坭興陶和建水紫陶的藝術高低和文化含量的高低本身不存在可比性,都各有所長,各有特點。[2]
相關視頻
麻黑普洱茶 易武麻黑古茶園不是很多茶友都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