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廣東省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廣東省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東莞地理幾何中心,坐落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腹地,南鄰香港、深圳,北靠廣州,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創新平台,目前在全國高新區的綜合排名第21位。

目錄

一、發展歷程

從創立至今,園區發展主要經歷如下三個階段:一是初創發展階段。2001年,東莞市提前謀劃發展模式轉型和創新,提出開發建設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規劃控制面積72平方公里。2006年,東莞市作出了整合東部快速路沿線寮步、橫瀝等六鎮匯合處土地的決策,開發建設東莞生態產業園,規劃控制面積31平方公里。二是加速發展階段。2010年9月松山湖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1年生態園成為廣東省首批省級循環經濟工業園區,2012年獲批建設國家生態示範工業園區。三是統籌發展階段。2014年12月,東莞市決定將松山湖高新區、東莞生態園合併,實行統籌發展。2015年9月,園區成功入圍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初步確定「1+2+N」(一軸線+兩核心+周邊鎮)空間布局。2017年3月,松山湖與石龍、寮步、大嶺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邊六鎮組成松山湖片區,率先拉開東莞市園區統籌組團發展帷幕。以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為核心的松山湖科學城和位於企石鎮的東部工業園也被納入園區統籌範圍。2019年4月,東莞市啟動通過強化功能區統籌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改革,松山湖功能區在原來松山湖片區「1+6」基礎上,增加橫瀝、東坑、企石等三個鎮,統籌發展功能區範圍內「一園九鎮」發展規劃、區域開發、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和政務服務效能提升五大領域工作。四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階段。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2020年9月,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圍繞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個定位,舉全市之力將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

二、發展現狀

(一)重大平台建設聚焦發力。依託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規劃建設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學城,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片區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主體,定位為重大設施平台等創新資源集中承載區,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布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落戶松山湖科學城,計劃2021年動工建設。東部工業園各項規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二)創新資源要素加速集聚。一流平台、一流企業、一流機構、一流大學、一流人才等「五個一流」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發展態勢初步形成。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0家、新型研發機構30家、國 家級孵化器14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9個。規上企業研發中心覆蓋率57.47%,R&D占GDP的比例為9.46%。各類人才突破9.9萬名;擁有雙聘院士12名,另有33名院士[1]通過項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園區開展科研工作;國 家級人才65人;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3名;市特色人才277名,占全市62%;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25個,占全市69.4%;東莞市創新科研團隊[2]23個,占全市57.1%。

(三)產業經濟體系日益完備。做大做強做全信息技術產業,聚集了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普聯技術、歌爾智能等一批龍頭企業。重點拓展生物產業,引進了東陽光、紅珊瑚藥業、菲鵬生物、眾生藥業、博奧木華等生物產業企業,集聚各類生物技術企業超過300家。大力推進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引進匯川科技、拓斯達等一批代表企業,形成了以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智能裝備企業為主體的機器人產業集群。深入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擁有規上新材料產業企業23家,新引進新能源鋰離子電池封裝、高斯寶電氣、華潤電力分布式能源等項目。目前園區工商註冊各類市場主體達11389戶,其中企業占比90.41%。擁有上市企業4家,上市後備企業達34家,居全市首位。

(四)功能區統籌深入推進。功能區統籌「四梁八柱」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發展規劃、區域開發、招商引資、重大項目建設、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等「五大領域」統籌有力推進,科技產業、公共交通、政務服務一體化步伐加快。順利承接市級下放事權165項,行政審批效率平均提速12%。積極構建「園區聚焦基礎研發、九鎮承接落地轉化」的產業分工格局,園區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2019年功能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26.6%,同比增長8%。

(五)城市軟實力持續增強。華為開發者大會連續兩屆在松山湖舉辦,連續兩屆作為亞馬暨莞馬終點站。成功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國 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入選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一批「國字號」牌子落入園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成為全省首批10個「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投入運營,將打造國際化、年輕化、智能化、生態化的「創新創業不夜城」。

(六)城市環境品質不斷提升。擁有8平方公里湖面、6.5平方公里濕地,綠化覆蓋率超過60%,在2019年度「潔淨東莞指數測評」總榜單中位列榜首。聚集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了從幼兒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鏈條。東華醫院松山湖院區正式開業,建成「一中心多站點」社區醫療衛生體系。加快推進北部TOD、松山湖中心站TID、南部城市複合中心等產業融合功能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

區位交通

松山湖(生態園)位於東莞幾何中心位置,規劃控制總面積達163平方公里(含東部工業園)。園區道路交通非常發達,莞深高速由南北方向穿過園區北部工業區,常虎高速也緊靠園區南部,園區周邊共設有松山湖大朗站和石大路站(莞深高速)、松山湖站、大嶺山站(常虎高速)、松山湖南站(龍大高速)五個高速出入口。目前在建的莞番高速也將緊靠園區北部通過。此外,園區內部及周邊涵蓋了國道G107莞長公路、S120莞龍公路、S357莞惠公路、S122石大公路、S529東平大道、松山湖大道、生態園大道、東部快速、桑茶快速(在建)等交通幹道,環莞快速三期、松山湖科學城至光明科學城通道(東莞段)已動工,松山湖第二通道規劃也已啟動。

松山湖位於廣州、深圳、香港的黃金走廊腹地,從松山湖出發,到深圳機場約30分鐘,到廣州白雲機場需要1個半小時,到香港的機場和貨櫃碼頭約2個小時,到珠海機場約2個半小時。鐵路方面有廣深鐵路,在東莞境內與京九鐵路連接(東莞東站),到東莞東站只需要15分鐘車程。在建的市域軌道R1和R3線都經過松山湖,莞惠城軌道滘站至小金口站路段已於2017年12月28日開通運營,在園區設有松山湖北站,而佛莞城際軌道將與莞惠城際軌道在望洪站有望於2021年上半年實現接駁。

產業發展

自建園以來,松山湖始終堅持產業高端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新型產業,着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推動產業層次向高端邁進,經過近20年的努力,園區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裝備、新材料、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集聚度不斷增強,影響力不斷擴大。據統計,截至2020年11月份,園區由企業10359家,「四上」企業363家。園區產業發展情況如下:

一、信息技術產業

園區信息技術產業已成為千億規模的支柱產業,通訊設備和智能終端等領域更是位居國內領先地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以信息通訊技術產業為核心的、從基礎設備、通訊網絡、研發、平台、生產、運營管理到應用服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聚集了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普聯技術、歌爾智能、長盈精密、藍思科技等龍頭企業。目前園區松山湖擁有信息技術企業規模以上企業113家,占松山湖規上企業總數的33.24%,其中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企業共計16家,電子核心產業企業53家,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企業17家,互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企業17家,人工智能企業10家。

(一)智能終端產業方面,擁有完善的智能終端產業體系,形成了以整機生產製造為主,涵蓋了從方案設計、元器件和模組、電池、周邊配件、整機製造到應用服務等產業鏈全部環節,呈現企業和科技服務平台融合集聚發展的態勢,逐漸發展成為我市智能終端產業重要載體和孵化器。

(二)5G產業方面,憑藉良好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基礎,園區在5G領域已呈現出較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基站系統、網聯架構、5G終端和5G應用方面均有布局,在網絡設備、光纖、光器件、光模組、PCB、天線及終端領域均有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目前結合園區5G發展規劃布局,需規劃建設678個宏基站,未來3年實現5G網絡全覆蓋,投資金額約6800萬元,已累計完成投資273萬元。基站建設集中了華為機器、生益科技、長盈、大族激光、大普、亨通、弗蘭德等代表性企業,2019年已產值突破420億元。另外華為5G應用綜合示範區將建設成為網絡設施領先、示範應用深度融合、產業體系較為完善、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展後勁較為強勁的5G創新應用和產業發展核心區,目前已開通98個站點,已完成投資240萬。

(三)集成電路產業方面,近年來園區集成電路產業處於快速發展態勢,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IC設計企業和材料設備企業,初步形成集聚態勢。但相比深圳、廣州、珠海等城市,產業總體規模仍然較小,高端企業、龍頭企業較少。松山湖累計入駐集成電路製造企業50餘家,既有大陸本土IC設計企業,也有台商等海外投資企業;既有記憶儲存科技、合泰半導體、賽微微電子等知名上市公司,也有來自美國硅谷歸國人員的創業企業。企業業務類型涉及傳感器芯片、運動控制芯片、電源管理芯片、視頻監控及數碼照相芯片及電子元器件芯片設計等領域。松山湖IC設計企業包括台灣芯片設計領 導品牌、上市公司盛群半導體,投資6000萬元在松山湖設立合泰半導體,作為其大陸區總部;賽微微電子專注於移動設備的電量計芯片,累計出貨量突破4億顆,其芯片廣泛用於無人機、手機、運動手環等領域;合微集成電路公司研發出我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胎壓監測芯片,打破國際芯片廠商的壟斷並獲得多家整車廠商和後裝供應商使用。目前,園區已形成在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帶動下,一批有潛力的初創企業共同發展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格局。

(四)軟件、人工智能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產業方面,據統計,松山湖軟件、人工智能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產業共有1000餘家,主要集中於新興軟件開發、新型信息技術服務,聚集了軟通動力信息技術、廣東世紀網通信設備等一批強有實力的企業。其中,廣東世紀網通信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為新三板掛牌企業,自2010 年起開始研究反信息詐騙業務,是國內反信息詐騙的領先企業以及電信詐騙防護系統的領導廠家,其研發的「網銀支付系統」,「智能追呼系統」獲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稱號,目前已在多個省、市的反信息詐騙中心得到規模應用。

二、智能裝備產業

園區智能裝備產業形成了以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智能裝備企業為主體的機器人產業集群。機器人產業近年來迎來了規模化發展,尤其在輕型機器人方面發展迅速,產業鏈相對完整,但在高端關鍵零部件製造及高端系統集成服務領域存在空缺。目前已建成廣東省機器人研究院和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引進匯川科技、拓斯達等一批代表企業,聚集了固高科技、雲鯨智能科技、李群自動化等多家中小微科技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園區規上智能裝備產業企業39家,占松山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1.17%,其中智能裝備企業21家,核心零部件企業4家,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8家,本體製造企業3家,服務機器人企業3家。

三、生物技術產業

自2012年兩岸生技基地設立以來,園區已成為引領東莞生物產業發展的最重要陣地,聚集了我市80%的生物產業企業,產業生態日趨成熟,形成了創新藥及高端仿製藥、醫療器械、體外診斷、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多個產業鏈的聚集和共同發展。聚集了東陽光、紅珊瑚藥業、菲鵬生物、眾生藥業、博奧木華等多家生物產業企業。據初步統計,截止2019年底兩岸生技基地聚集了約314家生物技術企業。雖然大多數為中、小初創型企業,但具有很好的成長性,且產業的附加值高,覆蓋了創新藥及高端仿製藥、醫療器械、體外診斷、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多個產業鏈的聚集和共同發展,形成了從研發、生產、銷售一體的產業聚集態勢。目前,園區共有規上生物技術產業企業24家,其中生物醫藥生產企業7家,醫療器械設備企業8家,生物健康食品企業3家,生物技術研發企業1家,健康管理、生物產業投資、診療等其他生物服務企業5家。

四、新材料產業

園區新材料產業已具備一定基礎,在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的引領下,園區新材料產業相關創新的硬實力將不斷提升。目前,園區有規上新材料產業企業23家,其中先進石化化工新材料企業16家,先進有色金屬材料企業5家,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企業1家,高性能纖維及製品和複合材料1家。

五、生產性服務業

園區生產性服務業在科技服務、集成電路設計、產品研發、檢驗檢測服務、工業設計等領域多方面發展,引進了信測檢測、易寶軟件等一批優質企業。數字創意產業集聚效應更是日益明顯,具備了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堅實基礎,集聚了漫步者科技、艾力達動漫、酷樂互娛科技等一批代表企業,擁有華南工業設計院、華南設計創新院等文化創意服務平台,布局了生態文化創意谷等一批專業園區。

參考文獻

  1. 院士是什麼級別? ,搜狐,2023-03-27
  2. 團隊意識培養的意義 ,行知部落,20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