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
幼兒期,不同的劃分標準,劃分的年齡段略有偏差。臨床醫學領域根據生理學的特徵,一般將1~3歲定義為幼兒期,也有觀點將3~7歲劃分為幼兒期。[1]
上述兩種分法的特徵描述基本一致。即:此期小兒生長速度減慢,智能發育加速,活動範圍增大,接觸社會事物增多。語言、思維和社交能力有明顯發展。由於缺乏對危險事物的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易發生意外傷害和中毒,此期保健重點在於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保證營養和輔食添加,預防傳染病和意外事故。
目錄
身體發育
在幼兒期,個體的生理不斷地發展變化,身高、體重在增長,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逐漸接近於成人,肌肉、骨骼越來越結實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成熟和發展。[2]幼兒大腦重量在繼續增加,3歲時為1011克,到6歲時能達到1280克。這時皮層細胞的纖維繼續增長,分枝增多,並不斷地髓鞘化;皮層細胞之間的聯繫增多,分析綜合活動日益完善,皮層各葉相繼成熟,皮層抑制功能迅速發展。這些,為幼兒的心理發展提供了條件。 幼兒頭顱的發育與其它部位相比,處於領先地位。1~3歲內頭圍全年增長2厘米;以後直到14歲,僅增4~5厘米,達到成人的頭圍。出生時新生兒的胸圍比頭圍小1~2厘米;1歲左右小兒的胸圍趕上頭圍;1歲後至12歲胸圍超過頭圍。牙齒的發育可以反映骨骼的發育情況。1歲時嬰兒應出6~8顆乳牙;2歲半時20顆乳牙應全部出齊。顱囟的變化反映了顱骨發育情況。一般1歲半的幼兒顱囟都應閉合。
體格生長速度減慢仍穩定增長:體重穩定在每年增長2kg左右,身高穩定在每年5~7cm左右。比嬰兒時期旺盛的食慾相對略為下降。從會走、會跳、會跑開始,接觸外界環境相對增多。神經心裡發展迅速:語言、記憶及思維想象力、精細運動等發展增快,對外界環境產生好奇心,好模仿,趨向智力發展過渡。隨着年齡的增長與周圍交往增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情感多樣化,易產生同情感、榮譽感、信任感,正確引導下,可逐步區別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
幼兒遊戲
遊戲是幼兒期的主導活動 兒童的主導活動對其心理發展的內容和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遊戲是幼兒期兒童的主導活動。遊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意義如下:
第一,幼兒的遊戲主導着他們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
第二,幼兒的各種學習多是通過遊戲活動進行的。
第三,遊戲是幼兒教育的最佳途徑。
對遊戲的理解和解釋
(一)古典遊戲理論 古典遊戲理論着重從遊戲與人類關係的角度解釋遊戲的原因和目的。古典的遊戲理論幾乎都有進化論的影響,對遊戲的解釋具有生物化傾向,如精力過剩論和重演論。
(二)現代遊戲理論 現代遊戲理論主要有精神分析學派理論和認知學派理論等對遊戲的解釋。精神分析學派理論着眼於遊戲與兒童的人格和情緒的發展。他們認為遊戲能獲得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願望,能控制現實中的創傷性體驗,從而促進兒童人格和情緒的健康發展。認知學派理論着重遊戲與兒童個體認知發展的關係。強調遊戲與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相應;遊戲練習並鞏固已習得的各種能力;遊戲促進認知發展;遊戲創造着最近發展區。
三,遊戲的發展
兒童遊戲的發展遵循着一定的規律,遊戲的客觀規律性表現為遊戲特點的發展和遊戲的社會性發展。 認知發展理論以遊戲體現認知發展水平為依據把遊戲分為三個階段:
(一)機能遊戲
機能遊戲主要是重複簡單的動作和活動,其內容是基本生活的反應。這主要是嬰兒期的親子遊戲和模仿性遊戲。
(二)象徵性遊戲
象徵性遊戲是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通過想象建構虛假情境的創造性活動。象徵性遊戲是幼兒期的遊戲特點,又稱假裝遊戲。
(三)規則性遊戲
規則性遊戲的突出特點是遊戲規則外顯,遊戲的角色內隱。遊戲的競爭性決定了遊戲的規則性。童年期及以後,主要是規則性遊戲。
幼兒期象徵性遊戲的特點
(一)以主題遊戲為主
主題遊戲是幼兒的物質、文化和社會活動,主題遊戲有情境活動,有角色分工,投入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情緒,使遊戲達到「兒童遊戲的高峰」(皮亞傑語)。
(二)運用與現實物相仿的代替物
象徵性遊戲的重要特點是運用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現實物(如拿竹竿當馬騎)或以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鬼怪)來表徵現實物,進行假裝遊戲。
(三)通過想象建構虛假遊戲情境
遊戲中越來越少地依賴現實物的支持,對真實情況的依賴性更加減弱,而是通過想象虛構脫離真實的假裝情境(如在太陽上建築抗震的安全樓),進行創造性活動。
(四)遊戲中富有創造性
象徵性的主題遊戲需要選擇主題、創編情節、角色協調,各種現實物的替代符號的創想和靈活運用以及人際矛盾的協調等,這都激發着兒童的創造想象,激勵他們提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遊戲的動機重在活動過程
幼兒沉迷於遊戲活動的過程,而不在乎遊戲的結果。遊戲促進發展、遊戲的學習功能都體現在活動過程中。成人對幼兒的教育也多在遊戲活動過程中進行。
遊戲的社會性發展
遊戲的社會性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非社會性遊戲:獨自遊戲、旁觀遊戲。
第二階段,平行遊戲。這是指兒童具有參與其他兒童遊戲的意向,湊近他人遊戲的場所,並進行雷同的遊戲活動,但沒有相互交流,也不試圖影響他人的行為。平行遊戲可視為非社會性遊戲向社會性遊戲的過渡形式。
第三階段,社會性遊戲。社會性遊戲是指遊戲活動具有社會交往性質,可分為如下兩種:
其一,協同遊戲。其特點是兒童各自遊戲,遊戲過程中有言語溝通、情節交流等互動關係,沒有共同目的,也沒有角色分工.
其二,合作遊戲。該類遊戲是兒童的組群遊戲活動,其突出特徵在於,具有共同目的、明確分工和彼此協調合作。
合作遊戲要求兒童具有言語溝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遊戲規則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複雜的社會交往技能。可見,幼兒的遊戲是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活動。
遊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
遊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動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第一,遊戲是幼兒活動和情感愉悅的精神寄託。
第二,遊戲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渠道。
第三,遊戲是幼兒之間社會交往的最好園地。
第四,遊戲是幼兒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載體。
記憶發展
幼兒期兒童的記憶能力有顯著提高。
幼兒記憶發展的特點
無意識記憶占主導地位,有意識記憶較為薄弱;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識記憶都隨年齡而增長;有意識記憶發展的速度快於無意識記憶發展的速度。
2.形象記憶為主,詞語記憶逐漸發展
幼兒期以形象記憶占主導地位,詞語記憶薄弱,這兩種記憶效果都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詞語記憶的發展速度高於形象記憶。
3.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同時發展並相互作用
幼兒容易採用機械記憶的方法,意義記憶具有明顯的優越性,這兩種記憶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兩種記憶相互聯繫。
幼兒的記憶策略
1.兒童記憶策略的發展
記憶策略是人們為了有效地記憶而對輸入信息採取的有助於記憶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表明,兒童運用記憶策略經歷從無到有、從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基本上沒有記憶策略。5歲以前兒童難以運用記憶策略。
(2)、經指導能夠運用記憶策略。5~8歲兒童自己不太會主動運用記憶策略,但能夠接受指導,在成人的幫助下,可以較好地使用記憶策略。
(3)、主動、自覺地運用記憶策略。11歲以後,兒童主動地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穩定發展。
2.幼兒後期能運用的記憶策略
(1)、視覺「複述」策略。反覆不斷地注目於目標刺激。
(2)、複述策略。不斷地口頭重複要記住的內容。
(3)、特徵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點作為記住事物的「要點」(如兔子的長耳朵)。
思維發展
幼兒的思維具有兩大特點:1.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具體形象性思維。2.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具體形象性思維是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徵
1.思維具體形象性的特點
(1)、具體形象性的可塑性。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這種表象經過兒童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同化而被簡化、被壓縮、被「添油加醋」,而形成新的形象
(2)、具體形象性的動態性。指頭腦中的表象不是以各自獨立的、靜態的形式存在,而是表象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動態活動,具有連續性和易變性的特點。
2.幼兒認知發展的趨向性
(1)、由近及遠。認知內容所及的範圍由自身接觸的事物到家庭、幼兒園以及兒童世界。
(2)、由表及里。認知所反映的內容主要是事物之間表面特徵和非本質關係,並逐漸開始涉及事物的內在本質特性。
(3)、由片面到比較全面。幼兒認知事物由局部到整體,由對事物片面的認知到比較全面。他們往往先是專注於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以偏概全,逐漸才能認識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4)、由淺人深。如幼兒掌握概念,是經由直覺的感知特徵到直觀的具體形象特徵,再發展到抽象的本質特徵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在表層現象到內在深層意義的遞進發展過程。
3.自我中心現象
幼兒的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著名的三座山測驗發現的。「三山實驗」模型從A、B、C、D四個方位拍成照片,被試者位於A方位,其他方位放娃娃。先讓被試者找出自己所在方位的照片,幼兒能正確選出。然後請他分別替娃娃選擇他們所在方位的照片。結果表明,6歲以下幼兒多是依自己的視角位置(A方位)來選擇。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伐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4.有一定的計劃性和預見性
由于思維具有詞的概括性和言語的調節性,幼兒便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過去的經驗,聯想有關的形象,從而能計劃自己的行動,預見行為的結果,解決面臨的問題。這就是思維計劃性和預見性的表現。
邏輯思維初步發展
隨年齡增長和知識欲求的發展,幼兒不再滿足於對事物的表面關係和形象聯繫的認識水平,他們開始追求對事物的內在關聯和本質特徵的認識。這勢必促使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中萌發出邏輯性。幼兒邏輯思維的初步發展主要表現在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和概念形成的特點。
1.幼兒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
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表現在從提問「是什麼」的模式向提問「為什麼」的模式變化。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高漲,好奇心強,他們經常不厭其煩地向成人提出各種問題,
2~3歲兒童的提問以「是什麼」為主,這表現他們的求知水平局限在追求個別事物的特點上。
4—5歲以後的兒童所提問題類型就變成以、「為什麼」為主導。這與兒童所渴望理解的內容、與兒童的思維發展相適應。大量的「為什麼」說明兒童對客觀世界的了解欲望開始指向事物的內在道理、現象的本質特徵和事物之間聯繫的規律性。
2.幼兒概括能力發展
兒童掌握概念的特點直接受他們的概括水平制約。幼兒的概括水平是以具體形象概括為主,後期開始進行一定的內在本質屬性的概括。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用詞來標誌的。幼兒掌握概念的發展集中表現着他們的概括能力的發展。
(1)、實物概念的發展。幼兒掌握實物概念的一般發展過程是:幼兒初期的實物概念主要表現為指出或列舉所熟悉的一個或某一些事物(如蘋果是水果);幼兒中期能說出實物的突出的或功用上的特徵,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徵的概括;幼兒末期能夠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徵和某些內部特徵,對熟悉的事物也開始能進行本質特徵的概括。
(2)、類概念的發展。類概念的掌握基於兒童的分類能力。分類的主要依據是事物的本質屬性。通過分類,兒童可以逐漸掌握概念系統。據研究(王憲鈿等),幼兒的分類能力可以分為如下四級水平: ①、一級水平是不能分類,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種特點進行歸類。
②、二級水平是能夠依據事物的感知特徵進行歸類,即可以概括出物體的表面的、具體的特徵進行歸類。
③、三級水平是依據知識和經驗對事物進行分類,即能夠從生活情境出發,按物體功能分類。他們考慮的事物特徵已脫離單一性,而能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特徵及其間的關聯來界定類別。
④、四級水平是概念分類,即兒童開始依據事物的本質特徵來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該水平的分類能力,在幼兒期僅僅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3.幼兒推理能力的初步發展
(1)、幼兒最初的推理是轉導推理。轉導推理是從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這種推理尚不屬於邏輯推理,僅屬於前概念的推理。這是從表象性象徵向邏輯概念過渡的推理形式。如,媽媽告訴孩子喝涼水肚子痛,於是孩子便往魚缸里倒開水,並且說:「小魚喝涼水會肚子痛的。」
(2)、對熟悉事物的簡單推理。在幼兒日常經驗範圍內,有時對熟悉的事物可以進行簡單的推理。如,鄰居家的奶奶生病,孩子的奶奶前去探望。孩子通過聯想進行歸納推理,說:「爸爸沒生病,媽媽沒生病,爺爺沒生病,奶奶沒生病,我沒生病,我們都沒生病。」這就是幼兒對熟悉事物的歸納推理。 幼兒想象的發展
想象: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幼兒富有想象,其想象又具有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獨特性。
(一)無意想象經常出現,有意想象日益豐富
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區別主要在於想象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不同。幼兒初期的無意想象主要是在感知動作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遊戲中各種表象的組合經常油然而生。隨着言語的發展,在詞語指導下,有意識、有目的的有意想象迅速發展,且越來越豐富。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根據想象的自主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的不同,有意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象:指依據原有經驗,或依照成人言語描述而再現或形成的想象。創造想象:獨立自主地將已有形象進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穎、獨特形象的思維過程。多數幼兒的想象是以再造想象為主的。
(三)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幼兒創造想象會得到顯著發展
一項經歷二十餘年的縱向跟蹤研究(李文馥),其主旨是通過培養幼兒的創造想象,進行創新教育。結果表明,幼兒末期的創造想象獲得顯著發展。幼兒創造想象在兒童自主創新圖畫中有鮮明的表現。 幼兒想象力的特點
1.幼兒創造想象的新穎性;
2.幼兒創造想象的神奇性;
3.幼兒創造想象的超越性;
4.幼兒創造想象的未來指向。
言語發展
言語發展影響兒童發展所有方面,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極為重要作用。
言語發展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語言是兒童人際交流的工具
兒童通過言語與他人交流信息,表達自己的意願,滿足個人的需求,並可以控制他人的行為。
(二)言語是有助於兒童適應環境的重要工具
當兒童處於不同的環境時,通常用言語來探究和理解環境。通過言語調節和言語溝通,幫助幼兒適應新的環境。
(三)在兒童超越具體環境,進入新的境界過程中,言語發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言語可以促使兒童通過自我提示、自我啟發,激起想象,進入超越現實的創造境界。
(四)言語發展是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助推器
言語能力是幼兒期智力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心理工具。幼兒期是兒童言語不斷豐富的時期,是詞彙量增長最迅速的時期,是從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的過渡階段,又是掌握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
幼兒詞彙的發展
幼兒期是詞彙增長和豐富的快速期,是促進其詞彙發展的重要時期。
幼兒詞彙發展主要表現為詞彙數量增加、詞類範圍擴大和詞義的深化。
(一)詞彙數量的增加 幼兒期是個體一生中詞彙量增加最快的時期。國內外關於詞彙量發展研究表明:
3歲兒童的詞彙量為一千個左右;
6歲兒童的詞彙量為三千個左右,
其中3—4歲兒童的詞彙量發展最快,幼兒期平均每天增加數個詞。
(二)詞類範圍的擴大
兒童對不同詞類的掌握有一個先後順序,一般先掌握實詞,再掌握虛詞。實詞是指意義明確而又具體的詞,虛詞是指不具有具體而明確的意義,又不能單獨使用的詞。幼兒最先掌握的詞是實詞中的名詞,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總之,幼兒期的兒童已經可以掌握各種最基本的詞類。
(三)詞義的深化
兒童對詞義的掌握經歷了一個由泛化到分化,並在分化的基礎上,向概括化、精確化不斷提高的過程。
1.幼兒期掌握詞彙的特點
(1)、詞義籠統含糊。這表現為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前者是指擴張詞彙的使用範圍,後者是指收窄詞彙的使用範圍。
(2)、詞義所指非常具體。詞義的具體性是指幼兒掌握的詞彙多是實詞。他們使用最頻繁和掌握最多的詞彙是與他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具體事物的名稱和具體動作的詞彙。
(3)、幼兒末期掌握詞彙的概括性逐漸增加。幼兒的知識經驗日益豐富,概括能力不斷提高,他們掌握詞彙的含義,逐漸由具體向抽象轉化,由形象性向概括性發展。
2.消極詞彙和積極詞彙的消長
兒童的詞彙可以分為積極詞彙和消極詞彙兩類:
積極詞彙:既能理解又能正確使用的詞彙,又稱為主動詞彙。
消極詞彙:兒童能夠理解,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彙,或者是能說出,但理解不正確的詞彙。
在言語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積累詞彙,又不斷地將消極詞彙轉化為積極詞彙,所以幼兒期的積極詞彙明顯增加。
3.兒童真正理解和正確使用詞彙的指標
(1)、理解詞的指標。對詞彙的理解具有間接概括性;把詞當做物體的概括性符號來使用,而不是與物體直接對應。
(2)、使用詞的指標。自發地使用詞,而不僅僅是模仿;所用的詞是人們通常使用的而不是自造詞;時常運用某個詞,而不是偶然冒出一次;所使用的詞具有某種程度的概括意義,而不是停留於對應某物。
句子的發展
句子的發展主要是句法的發展,重點在於句法規則的習得。其內容包括句子的理解和句法結構的掌握。 (一)理解句子的策略
在兒童言語發展過程中,句子的理解先於句子的產生。兒童在能說出某種結構的句子之前,往往已能理解這種句子的意義。幼兒對尚未掌握的新句子往往從經驗中概括出一些策略去加以理解。幼兒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有語義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詞序策略和非言語策略。
1.語義策略
兒童只根據句子中的幾個實詞的含義和事件可能性來理解句子,而不去理會句子 的結構。
2.詞序策略
兒童完全根據句子中詞的順序來理解句子。他們把句中的「名詞一動詞一名詞」 詞序理解為「動作者一動作一動作對象」,一般常常把第一個名詞作為動作實施者。4 歲左右的兒童的詞序策略最突出。
3.非言語策略
非言語策略是指不管句子的實際結構內容,按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句子意義的預期來進行理解。
上述表明,兒童是通過學習不同的策略來理解句子的。兒童理解句子是通過主動從周圍語言材料中探索有關的「規則」的過程,是不斷地提出可能性,並在言語交往的實際中不斷檢驗和修正假設的發展過程。
(二)掌握句法結構的發展
1.從不完整句發展到完整句
不完整句指句子的結構不完整。如單詞句、雙詞句、電報句等。完整句可分為簡 單句和複合句及其他多種句型。
2.從簡單句到複合句
簡單句指句法結構完整的單句。幼兒主要使用單句。隨着年齡的增長,複合句漸次增多。複合句是由兩個或多個意義關聯的單句組合而成的句子。複合句的發展需要兩個主要條件:一是掌握足夠的詞彙,特別是掌握有關的連接詞。二是邏輯思維開始發展。一般來說,口語語法的獲得是在幼兒階段,幼兒中期就能掌握最基本的句法結構。
3.從陳述句到多種形式的句子
兒童最初使用陳述句,之後疑問句、否定句、祈使句等逐漸發展起來,對被動句、 反語句、雙重否定句等難以正確理解。
4.從無修飾語發展到有修飾語
兒童最初使用的簡單句並無修飾語,以後逐漸發展到有簡單修飾語和複雜修飾語的句子。
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是幼兒言語發展的集中表現,幼兒期是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發展有兩個主要發展趨勢:
(一)從對話語向獨白語發展
對話語是兒童與成人之間交互問話和回答的談話。獨白語是一個人獨自向聽者講述。幼兒的表述逐漸從對話語向獨自敘述自己的體驗、經驗和意願發展。一般到幼兒期末,兒童就能較為清楚地向他人講述自己所要表達的事情了。
(二)從情境語向連貫語發展
情境語是以情境活動的表象為背景,缺乏連續性,無邏輯性,結合情境才能理解的言語。連貫語是能獨立、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具有一定邏輯性的言語。隨着年齡的增長和思維的發展,情境語向連貫語轉化。幼兒中期使用情境語最突出,幼兒末期連貫語迅速發展。獨白語與連貫語的發展是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3—5歲是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快速期。
語用技能的發展
語用技能是指個人根據交談雙方的語言意圖和所處的語言環境,有效地使用語言工具達到溝通目的的一系列技能。語用技能主要包括溝通的手勢、說的技能和聽的技能。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即良好的溝通需要會說的講話者,也需要有聽取技巧的聽話者。兒童掌握語用技能的發展表現力:
(一)早期溝通的手勢
在言語交往之前,嬰兒和成人之間就開始了手勢的溝通。一般而言,在1.5歲之前,手勢的溝通主要是一種注意指向的手段。隨着言語的發展,手勢開始和詞結合,便成為更有效的溝通手段。到嬰兒期末和幼兒初期,兒童就能把手勢和語言作為信息溝通活動整體的組成部分進行協調反應。
(二)聽的語用技能
兒童聽的技能隨着年齡的增長和言語的發展而發展,在與人的交往中逐步提高,並能逐漸擺脫對直觀形象的依賴而僅靠聽取言語描述就能理解他人的意思。
(三)說的語用技能
說的語用技能是能夠根據聽者的特點,調節說話的內容和形式的語用能力。幼兒期兒童溝通技能的發展非常迅速。幼兒說的語用技能表現在三個方面。
1.對影響有效溝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對影響有效溝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主要表現在:根據溝通情境的難易調整溝通活動;在複雜情境中增加溝通活動;在簡單情境中則多使用簡短言語。
2.對同伴的反饋易於作出積極的反應
對同伴的反饋易於作出積極的反應主要表現在:未接受到聽者的反饋信息,多數人以某種形式重複自己說過的話;在接受正確反饋信息時,極少人重複話語。
3.能夠有效地參與談話
能夠有效地參與談話主要表現在:能夠調整言語,以適應不同的聽者,如4歲兒童對2歲兒童說話和對成人說話使用的言語和語氣明顯不同;能夠把握依次談話的技能,能認識到一次只有一人講話的規則。研究表明,在幼兒中期就已經能夠掌握有效交談的基本原則,即調整自己的言語以適應不同的聽者。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語用技能不斷提高。培養幼兒聽和說的語用技能,為進入小學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期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也是人生獲得語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因此,促進幼兒期言語發展是幼兒教育極其重要的內容。幼兒期的言語發展水平,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從事的職業和社會交往的能力。
個性發展
個性的初步形成
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幼兒期開始的,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兒童個性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幼兒期個性的初步形成,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說明:
(一)顯示出較明顯的氣質特點
兒童出生時就有不同氣質類型差異,到幼兒期兒童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不同表現得更為明顯。如有的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很敏感,有的則遲緩;有的活潑,有的安靜;有的積極探索,有的則顯得消極被動等。
氣質是與生俱來的,但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和可塑性,幼兒期是可塑性比較強的時期。成人可以有針對性地創造條件,採取適宜的教育措施,幫助幼兒發揚氣質的積極方面,改造氣質的某些消極方面。
(二)表現出一定的興趣愛好差異
這種愛好差異表現在男女兒童對服裝和玩具的愛好、對遊戲活動傾向的不同、對學習和活動興趣的區別等。幼兒傾向於以主觀態度決定事物的價值,他們很容易對各種有主觀價值的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
(三)表現出一定的能力差異
這表現在感知能力、注意和記憶等認知能力上,更明顯地表現在言語、計算和藝術等特殊才能方面。
(四)最初的性格特點的表現
初步形成了對己、對人、對事物的一些比較穩定的態度。有的兒童比較合群,樂於分享;有的則表現孤獨,顧自己;有的兒童自信、勇敢,有的則自卑、懦弱等。
自我情緒體驗的發展
幼兒的自我情緒體驗由與生理需要相聯繫的情緒體驗(愉快、憤怒)向社會性情感體驗(自尊、羞愧)發展。自尊是最值得重視的幼兒情緒體驗。自尊是自我對個人價值的評價和體驗。自尊需要得到滿足,便會使兒童感到自信,體驗到自我價值,從而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
(一)幼兒的自尊感隨年齡的增長而迅速發展
有研究(韓進之)表明,3歲組有10%、4歲組有60%許、5歲組有80%許、6歲組有90%多的兒童體驗到自尊。到童年期,兒童的自尊具有穩定性。
(二)幼兒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以後的情緒發展和適應性
自尊體驗可區分為高自尊、中等自尊和低自尊三個等級。高自尊與以後對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相關,而低自尊則與以後的情緒不良(如壓抑、焦慮),與對學校生活不適應以及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等社會關係的不適應有聯繫。
(三)影響兒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養方式
高自尊兒童父母教養的特點有四個:
一是溫暖、關愛,積極接納孩子的特點和需求,熱心參與孩子的遊戲等活動;
二是嚴格要求,要求明確,但不採取強制性管束;
三是民主,對有關孩子事情的決策,給孩子表達觀點的自由,耐心聽取他的意見;
四是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典範。
2.同伴關係因素
建立同伴友誼關係和被集體接納是自尊體驗的兩個重要因素。朋友的親密程度高和被集體接納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親密感有利於建立依戀與社會支持,有助於緩解壓力和消極情緒的影響。 幼兒期兒童認同的發展
(一)認同及其對兒童發展的意義
心理學家把兒童對成人個性品質的效仿稱為「認同」。認同所產生的效仿與簡單的行為模仿不同。現代發展心理學理論認為,產生認同的基礎是兒童知覺到自己與認同對象之間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如性別、相貌或能力等);認同帶給兒童以歸屬感和成就感;認同使兒童獲得榜樣的力量和發展的動力;認同對兒童的性別意識和道德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二)幼兒期兒童認同的對象
兒童認同的對象通常是具有較高的地位、具有權威性,有較強的能力,聰明、健壯或漂亮的人。幼兒主要是對父母產生認同,對教師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對自己喜歡的叔叔和阿姨以及與自己年齡差別較大的哥哥、姐姐產生認同感。
兒童對富有「心理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對象的認同和對這些對象的效仿,會使他們產生自我效能感,增強自我「強大感」的意識。
兒童發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現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其年齡主要是3~4歲,因個體發展的需要會有所提前或延後。反抗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養育者。
(一)第一逆反期的發展性特點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
逆反期幼兒的心理需求在於:要實現自我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感,希望父母和親近的他人接納自己「我長大了」並「很能幹」的「現實」。
逆反期幼兒的行為表現在於: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幹的事自己也能幹,並大膽付諸實際行動;自以為能幹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狀態,自己重做;常常逆着父母的意願,說「不」,並按自己的願望說「我自己做」;喜歡聽「你真棒」等表揚。
2.第一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在這之前嬰兒處處依賴父母,父母緊密地控制兒童的行為,這是依賴和控制的平衡期。到了3歲左右,兒童的心理發展出現「躍入」新階段的動力和趨向。
這個時段,兒童的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和行為活動能力等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積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心理資源」。這些心理資源構成進一步發展的驅動力,所以他們便躍躍欲試地趨向新的發展階段。
(二)父母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進行教育
向新的階段躍進的發展勢必對環境有新的要求,對原有的父母控制進行反抗,向父母進行挑戰,要求主動,需要自主權,要求行動自由。父母如何應對兒童的表現,如何適應兒童的發展需要是眾多家長面臨的重要問題。
1、父母要明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並應積極而又理智地面對。
2、父母要正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點,孩子出現超出自己實際發展水平的「長大感」,而父母對幼兒的「長大感」認識不足,應對不力,引起反抗。
3、父母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兒童,指導兒童並創造條件,適宜地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
其一,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過遊戲活動,特別是扮演社會角色的遊戲活動,以滿足他們參與社會生活活動的需要。
其二,培養並持之以恆地訓練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能力,以體現他們「很能幹」的價值感。
其三,了解兒童的特長和優勢,創設條件,有針對性地培養認知方面的、藝術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才能,使兒童獲得成就感。
其四,以民主型等良好教育方式,正確地選擇、積極地引導,幫助兒童順利度過人生的這一個重要轉折期,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導方法
要想與寶寶之間更加合作點,還需要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父母不要總是嘮叨寶寶所犯的每一個小的錯誤,這樣會給寶寶年幼的自尊心帶來傷害。而且寶寶如若總是受到媽媽的批評,自信心都會大減。因此,媽媽們最好每天都給孩子正面的評價,誇讚寶寶,而不是大聲斥責。另外,產後的媽媽們工作無論怎麼忙,也要擠出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寶寶,陪同他們一起做喜歡的事情。其次,對於寶寶,父母一定要做為一個鼓勵者陪伴在他身邊。不要因過分擔心寶寶,而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做事情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您這樣做等同是在"監控"他的人生,本質上來說您對自己的寶寶還是不夠自信。因此,儘量給小寶寶們獨立完成一些小事情的機會。在寶寶遇到的挫折中,儘管你很想幫忙或對他做的事情想抱怨,但你還是應該放手讓他自己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稍微用一些簡單的句子或者小提示幫助他解決問題,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可以好好跟小朋友說話,而不要這麼大聲嚷嚷的。」
再次,對寶寶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不要大聲斥責,也不要打罵,因為長時間的暴力或者怒火,是得不到寶寶跟你合作的契合點的,反而會讓你更加憤怒,讓小孩對你更加抗拒,並更加調皮難改了。因此,時刻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地向孩子宣洩你的憤怒和沮喪。當你寶寶跟你發小脾氣的時候,你不能發火,相反,應該"借"你的冷靜給小朋友。告訴他他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並且給他另外一個選擇。例如,"踢東西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我你生氣了,但是不需要踢東西。"
再次,面對小寶寶不斷地頂嘴,很多的媽媽忍耐程度有限,但你要發現原來小寶寶有時頂嘴也只是他宣洩情緒的方式。如果你此時反駁他,就可能引發罵戰。只會讓他更加不願配合。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諒解,並用正確的語言和方法教導他們聽話和做事。
而且,在與寶寶談話中多用「我」進行陳述,而不是多次地說「不」,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行為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諸如:「看到你這樣扔東西,我感到不開心」。「如果你再這樣扔食物,我會拿掉你的盤子」。
以上這些都是讓孩子更加聽話的小技巧。平時要多加留意,如果發現,自己和寶寶的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就要在生活中做出改變了。
預防齲齒
齲齒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因此,對齲齒的預防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幼兒期的齲齒髮生率是很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預防也要從多方面着手。目前,一般認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應該注意合理的營養。尤其是多吃含有磷、鈣、維生素類的食物。例如黃豆和豆類製品、肉骨頭湯、小蝦干、海帶、蛋黃、牛奶、魚肝油和含有大量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新鮮蔬菜及水果等,這些食物對牙齒的發育、鈣化都有很大的好處。
(2)在飲食中適當地選擇一些粗糙的、富有纖維質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較好的磨擦,促進牙面清潔,從而構成抗齲的良好條件。
(3)做到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為重要,可以減少食物殘渣的存積和發酵。
(4)應用氟化物。氟素可預防齲齒,在科學上已有證明。不論是牙齒表面局部塗布氟化物,還是控制飲水中的含氟量,均有顯著的防齲效果。在飲食上,如果能選擇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葉、萵苣、白菜、青蔥等,也可以產生一定的作用。中國人普遍有飲茶的習慣,茶內的氟素與牙齒表面有較長時間的接觸,並使人體獲得一定量的氟素,這對牙齒可以起到局部塗氟和如同在飲水中加氟的同樣抗齲效果。在應用氟素防齲的過程中,要防止氟素過多,尤其在兒童時期更要注意,因為過理的氟素反而會妨礙牙齒的發育,有時還會引起全身氟中毒現象。
參考文獻
- ↑ 幼兒期系統保健措施與觀察要點健康百科
- ↑ 兒童成長自貢句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