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熱風
乾熱風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目錄
名詞解釋
乾熱風,亦稱「乾旱風」、「熱干風」,習稱「火南風」或「火風」。它是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農業氣象災害之一。是出現在溫暖季節導致小麥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種干而熱的風。乾熱風時,溫度顯著升高,濕度顯著下降,並伴有一定風力,蒸騰加劇,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秕粒嚴重甚至枯萎死亡。我國的華北、西北和黃淮地區春末夏初期間都有出現。一般分為高溫低濕和雨後熱枯兩種類型,均以高溫危害為主。
乾熱風危害的氣象指標,各人研究結果不一,冬麥、春麥不同,地區之間也不一致。一般說,對於高溫低濕型:輕乾熱風為日最高氣溫大於、等於29—34℃,14時風速大於、等於2—3米/秒。重乾熱風為日最高氣溫大於、等於32—36℃,14時相對濕度小於、等於20—30%,14時風速大於、等於2—4米/秒。雨後熱枯型:小麥成熟前10天內有一次降雨過程,雨後轉晴升溫,2—3天內日最高氣溫達30℃以上。
生態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60年代形成了系統生態學而成為系統生物學的第一個分支學科。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漢字演變簡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漢字字形看五千年社會變遷,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