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歷代有變化,但一般以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為中心。具體大致在石家莊市北郊東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戰亂後為真定,即今石家莊元氏縣[1]。 常山之名最早在《戰國策》中有提及,屬趙國。

「常山」一名的由來:漢武帝時正式創立五嶽制度。《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詔,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此恆山為古恆山,即大茂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為避漢文帝劉恆諱,把(古)恆山改名常山,曲陽、唐縣南部區域即為漢代的常山郡(其實,包括現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及周邊正定、元氏等地都是常山郡故地,元氏即是常山郡治所,後曾多次遷址,最後遷之現正定縣。現在正定縣的一些地名和企業名中還可以經常見到「恆山」)

今天的「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與古恆山地域根本不同。

目錄

歷史沿革

發源

秦始皇攻占趙國後,設恆山郡,但範圍較小,不包括北面的恆山,治所在東垣縣(今石家莊市東)。西漢時,漢高祖沿郡置,之後為了避漢文帝劉恆諱而改稱常山郡,且範圍擴大,北至恆山南至逢山長谷一帶。不過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時,分郡治真定縣(即秦朝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為真定國,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遷移到元氏縣(今元氏縣西北故城村趙雲路),統縣18,隸屬冀州刺史部。《史記·孝武本紀》載:「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

常山國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將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2],與周圍中山國趙國、巨鹿郡之間的轄境發生一定變化,統縣反而減少到13,治所仍在元氏縣。西晉時期,常山郡西南分置樂平郡,元氏縣歸屬趙國,範圍進一步縮小,郡治遷移回漢初的真定縣(今石家莊市長安區東古城)。西晉沿置,統縣減少到8,不過恆山仍在境內上曲陽縣西北。

常山郡

十六國北朝各代基本沿用郡治,歸屬於定州,北周改稱恆州。隋朝統一後,又稱恆山郡,統縣8,仍治真定。唐初稱恆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恆州為常山郡,十五年(756年),常山郡更名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廢平山郡,復置恆州。後又為了避唐穆宗諱改為鎮州,到北宋升為真定府,常山不再作為郡國之名。

視頻

常山郡 相關視頻

金戈鐵馬常山郡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常山郡故城在石家莊元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