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爾通體病的病原體是一種帶鞭毛桿菌,寄生在紅細胞表面,由白蚊傳播。流行於南美安地斯山區一帶。巴爾通體病在慢性期表現為一種皮膚肉芽腫,稱為秘魯疣,一般不出現症狀。如轉變為急性期,稱為oroya熱,表現為發熱、多汗、口渴、厭食,全身淋巴結腫大,一般肝脾不大,常暴發嚴重的急性溶血性貧血[1]

目錄

概況

由桿菌形巴爾通原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我國很少見。人為惟一的自然宿主。白蛉為傳播本病的媒介。由桿菌形巴爾通原生體感染引起。當受染的白蛉叮咬健康人時,病原體即可進入機體,並在血液中繁殖,然後黏附於紅細胞膜,使其脆性增加而發生溶血。潛伏期為2~6周。臨床表現為Oroya熱,秘魯疣。本病的診斷有賴於血液塗片、血培養和皮損活組織檢查找到病體。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對本病有良效[2]

診斷檢查

確診巴爾通體病需要做什麼檢查: 診斷主要依靠血液塗片、血培養及皮損組織切片中找到病原體

治療方案

治療方案(巴爾通體病如何治療?):在流行地區,應積極預防被白蛉叮咬。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等都是有效的藥物。疣塊性損害需行放射治療。皮質類固醇似能抑制疣塊的生長

注意事項

大多數病人應保守治療,局部熱處理和止痛。如果淋巴結出現波動(約在10%-20%病例),用針抽吸可緩解疼痛。抗生素治療效果尚不明確,未曾進行前瞻性評估。體外抗生素敏感性常與臨床結果不符。利福平環丙沙星,慶大黴素和TMP-SMZ似乎有臨床效果,但每種均有失敗的報告。有限的試驗表明5mg/(kg/d)慶大黴素分3次靜脈注射對非典型嚴重貓抓病(神經性或肝脾性)有效。

典型症狀 輕微抓傷後3-10天,60%-90%病人在抓傷處出現皮損。典型原發損傷為一紅斑性,有痂丘疹(少見膿性),直徑2-6mm。2周內產生局部淋巴腺病,常為單側性,為抓傷側(影響腋窩,上滑車,下頜下,頸或腹股溝淋巴結)。淋巴結起初結實而柔軟,後來變得有波動感,可有液體流出並形成瘺管。發熱(32%-60%病人),乏力(29%),頭痛(13%),厭食(14%)與淋巴腺病(100%)可同時出現。

視頻

巴爾通體病 相關視頻

第二十七集 血巴爾通體病

參考文獻

  1. 巴爾通體病是什麼? ,復禾健康,2015-01-12
  2. 圖解「巴爾通體」和「巴爾通體病」 ,感染網,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