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谷風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山谷風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山谷風是出現于山地及其周邊地區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風(local winds)。按其三維模型,山谷風在近地面擁有4個局地環流組分,即日間由山谷向山坡運動的上坡風(upslope wind)和由周圍地區沿山谷匯入山地的谷風(valley wind);以及在夜間由山坡向山谷運動的下坡風(downslope wind)和由山地向周邊地區運動的山風(mountain wind)。

山谷風的成因主要為晝夜交替過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間的氣溫差。氣溫差帶來了近地面大氣的密度和氣壓差,氣壓梯度力推動氣流由高壓(低溫)區域向低壓(高溫)區域運動。此外夜間下坡風和山風的運動也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響。

山谷風的環流形態與地形相關,因此在盆地和高原的表現會與常見理論不同,在與城市熱島環流、海陸風等其他地方性風同時出現時會發生環流耦合。山谷風與農業生產和山地的城市污染問題有關,但通常僅在晴好天氣下主導局地的風場和溫度場變化。

歷史

山谷風是山地氣象學的傳統研究內容,其早期觀測可以追溯至1840年法國地理學家Joseph Fournet對阿爾卑斯地區風場的記錄。1922年英國氣象學家Harold Jeffreys通過考慮重力、氣壓梯度力和摩擦力的三力平衡對下坡風進行解釋。1938年,奧地利氣象學家Arthur Wagner將山谷風視為熱力驅動的局地環流並給出了其日演變模型,該研究是山谷風環流的首個完整理論解釋,且在內容上與現代山地氣象學結論接近。之後在二十世紀中葉,Erwin Ekhart、Friedrich Defant等學者通過阿爾卑斯山東部的探空數據發展了Wagner的理論並給出了山谷風的三維模型,該模型作為山谷風的理論解釋被廣泛接受 。

組成

山谷風是一類地方性風環流,包括垂直于山谷方向的上坡風-下坡風,沿山谷方向的山風-谷風,以及二者在垂直方向,即山地邊界層上部的反向運動。三者在山地及其周邊地區形成閉合環流。作為語言上的分歧,「上坡風」和「下坡風」在一些研究中被稱為「上升風(anabatic wind)」和「下降風(katabatic wind)」 ,這裡統一使用前者。

上坡風-下坡風在山坡和山谷間循環,是主要由熱力驅動的地方性風,兩者存在的高度通常為地面上方2-20 m處,其中上坡風風速通常小於1 m/s,下坡風由於受重力加成,風速在1-5 m/s之間。上坡風-下坡風對近地面天氣的影響有限,因此在簡化的二維山谷風模型中被完全省略。

山風-谷風在山地和其鄰近的平原間循環,其強度和影響範圍均大於上坡風-下坡風。其中夜間山風的存在高度在地面上方10-100 m處,風速極大值可超過10 m/s。谷風的垂直範圍要大于山風,依據風廓線判定可能在10-400 m之間,風速在不同地區的觀測中差異較大 ,部分觀測的極大值可達6 m/s 。

由大氣作為地球流體的性質可知,上坡風-下坡風和山風-谷風在其上方存在補償性質的反向流動,但其中對應上坡風-下坡風的補償流動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對應山風-谷風的補償流動被稱為「反山風(anti-mountain wind)」和「反谷風(anti-valley wind)」,其存在高度與山頂高度接近,強度顯著低於近地面的山風-谷風。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