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蒲縣、隰縣境內,地處呂梁山脈南端,地理坐標為北緯36°23′45″~36°38′20″,東經111°2′~111°18′。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區內總面積20617.3公頃,森林覆蓋率68%。保護區始建於1993年。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世界珍禽褐馬雞和中國國特有樹種白皮松。
中文名稱 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山西省蒲縣
氣候類型 溫帶大陸性氣候
建立時間 1993年
類 型 濕地生態類型 保
護對象 褐馬雞
級 別 國家級
目錄
氣候
保護區位於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是東南區季風的邊緣,受海拔、地形和森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山西省內同緯度地區相比,氣溫偏低,變幅較大,空氣濕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多為東南風,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風。據相關資料顯示,該區年平均氣溫8.7℃,極端最高氣溫36.4℃,極端最低氣溫-23.2℃。一月份平均氣溫-6.7℃,七月份平均氣溫26.7℃;大部分地區等於和大於10℃的積溫2600-3000小時,無霜期150-180天。保護區日照充足,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16—13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2400-2700小時。降水量年均500-560毫米左右,最高899.5毫米(1958年),最低346.4毫米(1965年)。保護區年平均相對濕度55.6%。雪期,凍土期為90天左右,初雪期11月上旬至中旬,凍土期開始於11月下旬,次年3月上旬開始解凍,年最大凍土深達107厘米。
地質地貌
[1] 保護區位於呂梁山脈的南段,呂梁山脈主脊線縱穿全境,地表組成物質主要有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頁岩,石炭紀和二疊紀的沙頁岩,局部地區覆蓋着第四紀黃土,該地區地形多變,山勢險要,峰巒疊嶂,溝大谷深。主要山峰有尖山,紅軍寨,沙冒頂等,主峰五鹿山位於保護區西部,海拔1946.3米,最低處下莊水庫海拔1135米,相對高差811.3米。
區域範圍
保護區總面積20617.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8185.06公頃,緩衝區面積5216.18公頃,實驗區面積7216.06公頃。 保護區東以磨溝村(隰縣、蒲縣縣界)為起點,沿洪永線公路至斗角溝口,再向南至山神廟梁(海拔1569.5米處),沿梁到張公莊村西,經陽窯、毛岔、克城後溝、青寸溝到鹿場,經柳卜凹村、侯家溝村東、佃溝溝心到馬武村西,再沿老虎凹、劉仙村、辛窯、道角、李子坪、蘆崖底至背家坡;南從背家坡起,沿梁到馮南莊村後大梁,經泰山頂沿梁到山底,順河床到曹窪村後大梁;西以曹窪村村後大梁起,沿梁經牛旺頭、大疙把村到磁窯河,沿流水線到穆窪村,經杏樹樑、楊家垣、百腰、大麻子垣,沿流水線至辛莊村,經洞溝河到井子坡,沿溝到周家山、韓家疙瘩,經隰蒲縣界(蛇盤兔)沿梁至尖山(海拔1708處),經背莊到深家溝口;北從深家溝口沿洪永線公路至磨溝村(隰縣、蒲縣縣界)止。
保護對象
[2]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世界珍禽褐馬雞和中國國特有樹種白皮松。遼東櫟林是五鹿山自然保護區闊葉林的優勢種,也是該保護區的地帶性、標誌性植物。截至2011年,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103科,449屬,965種;共有動物409種,瀕危動物種有:金錢豹、黑鸛、游隼、灰背隼等。分布於五鹿山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大天鵝、獵隼、褐馬雞、原麝等30餘種。白皮松林主要分布在深家溝、黑虎溝、山底等地。白皮松因樹皮常有不規則的鱗片狀剝落,故而又稱蛇皮鬆或蟠龍松,樹形高大,壽命較長,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也是東亞針葉樹種中唯一的三針松。白皮松是比較穩定的森林植物群落。褐馬雞是中國的特產鳥類,僅分布於山西省呂梁山脈以及河北、北京等地的部分林區。
生態價值
[3] 五鹿山自然保護區是山西省第二批成立的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保護區之一,五鹿山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好五鹿山生態系統,對於研究華北乃至我國北方森林植被變化規律,保護優良的白皮松種質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學術價值。
視頻
山西篇:五鹿山自然保護區神奇的傳說 第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