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民政注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是一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创办人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目前的项目主要在中国西部,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并推动自然保护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众意识中的主流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是保护国际的合作伙伴。保护国际(CI)是一家从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民间组织。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 |
---|---|
目录
简介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是保护国际的合作伙伴。保护国际(CI)是一家从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民间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于2007 年在北京成立,是一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其创办得到了保护国际的支持。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来自《论语》。在现代语境中,“山水” 是自然的形象和代言,是“城外”的景观、野生动植物及乡村生活的集合,山水呵护所有的生命,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发展、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保障和源泉。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作为催化剂、协调者和支持者,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和主流化,并促进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里的积极作用。[1]
理想
概述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深陷危机。生态系统已入不敷出,难以支撑不断加速的经济增长和大众消费。人类满怀热情地营造着现代生活,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和财富的积累同步增长。我们因此而陷入了深切的焦虑之中。依赖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使人类淡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态公平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希望重建生态公平,这就是在现代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运用新的经济、技术、市场机制与善治,让生态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当地百姓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人并从中受益,主动应对以气候变化等环境和发展的危机。
策略
做而论道-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策略
做:在乡村实践融合政府、市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具有中国智慧和国际视野的生态特区,促进重要生态区域的发展规划,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论:提炼生态盈利、社区自信、文化传承的发展经验;倡导国家和地方决策的生态公平。
道: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当地与外界之间的生态公平之道。
文化
热爱自然:热爱自然,从中汲取生活与工作的灵感和能量;
平等尊重:平等看待自然与生命,并尊重不同文化;
乡土情怀:相信当地百姓是自然的守护者,尊重当地发展经济的需要,欣赏并学习与美好自然相互依存的乡土文化和价值;
国际视野:具备国际视野,学习全球经验,应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精神:用专业精神做事,无论是采用科学方法、吸纳乡土知识,还是与政府、企业、媒体合作;
诚实正直:谨以向社会公开、诚信态度和实干、高效的工作成绩回馈捐赠者及支持者的信任。
吕植教授谈保护中心缘起
吕植:山水的缘起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我那时刚满20 岁,跟随北京大学潘文石老师在陕西秦岭深山中进行野外大熊猫的科学研究。一次,一只怀孕的毛冠鹿误闯到村里,我眼看着村民们兴奋地追赶着,直到母鹿体力不支,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正当我踌躇着是否上前劝阻时,淳朴的村民由衷地对我说:你真有福气,一来就有肉吃!这件事对我的震动很大:保护自然,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若无法让百姓受益,保护是缺乏说服力的。
然而“ 如何做”却是一个难题,需要有乐观的精神、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试图寻找协调自然保护与当地发展的途径。从启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到鼓励白马社区参与保护,从西藏羌塘草原的徒步考察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体会传统“ 神山”文化,我看到单一的工作方法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时的苍白,也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对基于科学的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启发。2002 年,我加入保护国际(CI),作为保护国际在中国的代表,我和我的团队深入实践如何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让自然保护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成为社会主流。我们发掘根植于民间的思想和行动,并促进民间保护力量的科学性和治理能力;我们引入森林碳汇和水源保护基金等全球化的市场机制投资自然保护,与政府合作授权乡村社区,使之成为保护的主体。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让我们逐渐树立信心:一种生态公平的发展模式是可能的!
2007 年,“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一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北京成立。其创办得到了保护国际的支持。“山水”的志向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本土自然保护组织,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融合政府、市场、传统文化和当地社区以及国内国际的资源,在基层实践生态公平,在生态价值最高的中国西南和青藏高原示范一个个“ 生态特区”,以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人与自然持续共存的希望。
多年的积累使我们有可能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的重要生态区域中数十个乡村和保护区,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开展生态特区的试验。在当地,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乡村社区、保护区、政府、研究人员、草根组织,同时我们也和政府部门、学术、文化和商业机构、NGO 等开展跨领域的合作,为这些生态特区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主要负责人
吕植
北京大学教授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
建立生态特区
生态特区是在重要生态区域内,融合当地领导力、政策、科学、传统文化和生态有偿服务市场,建立的新的保护与发展综合区,是一种体现生态公平的发展尝试。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中国西部开始推动“生态特区”。目前的区域有以大熊猫为代表物种的西南山地,含四川、陕西、甘肃等山区;以普氏原羚为代表物种的青海湖区域;以雪豹为代表物种的三江源区域,含青海、西藏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
生态特区的建立基础
清晰的目标和实用的方法
科学家的智慧和当地的知识结合,让生态特区的设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保护中心参照最优秀的科学技术,并充分尊重、发掘和借鉴当地本土知识和文化传统,促进现代科学知识与当地社区传统知识、保护生物学和经济、社会多学科知识融合。山水已经与北京大学合作,在大熊猫、普氏原羚、雪豹等关键动物物种以及西部濒危植物的栖息地开展研究和传统文化调查,为这些物种的长期生存设计适于当地特色的“生态特区”方案,并开始在关键区域支持社区开展保护工作。生态特区的目标是在基层对国家和地方在动植物、栖息地、森林草原、水源地、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目标进行细化,发展出具体和可监测、可验证、可报告的指标体系。生态特区的设计中将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因素,用适合当地情况的新技术,自下而上地示范低碳乡村的方案。
培养绿色领袖
当地人主导的自然保护才有生命力。基层有很多有见识、有魄力的领导者,山水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当地领袖、草根组织和社会企业。目前山水的社区保护基金已经支持了超过100个乡村的绿色领袖,为其提供赠款、培训和网络支持;并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社区领袖的形成历程,生态特区的建立将鼓励当地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政府的认可和赋权
国家和地方有很多好的政策,如何落实需要实地测试和验证。生态特区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山水通过“协议保护”的方式,促成当地乡村社区(当地资源使用和实际保护者)和政府(资源所有者和法定保护者)签订保护协议,政府为社区赋权,社区完成双方商定的保护目标,得到生计、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山水的“协议保护”项目已经在16个地点开展。保护协议的签订让政府在扶贫、发展、生态保护方面的支持可以和生态保护的目标具体结合,是生态特区的雏形。同时,生态特区的试验也要为国家宏观政策区域规划和发展、大型工程规划、政绩考核实现生态保护指标提供具体的落地方案。
长效的资金来自于生态有偿服务
生态特区需要以其提供的生态价值和服务得到可持续经济支持,除了政策性的拨款,我们支持用市场化的手段激励自然保护,生态特区要在原有当地传统生计的基础上,发展体现生态价值的新生计来源,如旅游、森林碳汇、水源地保护、社区产品等,利用日益发达的生态产品盈利。在保护国际等支持下,山水目前已经在以森林碳汇和水源地保护等市场机制,为当地的保护者创造的生态服务长期付费;目前森林碳汇在四川、云南已经恢复了数千公顷退化森林,可以吸收百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额度用于交易,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为当地百姓提供生计服务;水源地保护试点在丽江市尝试从游客中收费支持上游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在四川省平武县用部分水费补偿水源头的村级保护方案。
保护行动
乡村保护实践
由下至上的保护实践是中国自然保护中最缺乏的一环。乡村包括城市之外的生态系统,农村、牧区的社区,也包括国家、地方和民间建立的各级保护区系统。目前我国已有2,500 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约15%,但是仍然有大面积的重要生态区域在保护区之外。由于保护区多地处偏远,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保护成效未能尽如人意。乡村保护实践的根本是为当地保护区和乡村社区创造激励机制,提高成效,鼓励社区参与,让国家的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在乡村适用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生态补偿的具体方案,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重要生态区域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如跨越四川、甘肃、陕西的大熊猫分布区;和跨越青海、西藏的黄河、长江、澜沧江上游的三江源区域等。这些重要生态区域有一些已经被政府划为保护区,如四川的王朗、卧龙国家级保护区主要保护熊猫等物种及其栖息地,青海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湿地、草场和野生动植物。已经建立的保护区能力仍嫌不足,而保护区系统之外,也还有价值很高的生态区域亟待保护。 由于保护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地方建立保护区的热情已经越来越低。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保护和发展的需求来做合理区域规划。基于乡村的保护实践则是这些区域规划的先期试验和示范。
“熊猫卫士行动”启动
截至2008年6月2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1人遇难,374171人受伤,失踪18498人。受灾人数更是达到4千5百万人。这次地震的震中是位于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东缘的汶川县。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已经在这一区域进行了超过六年旨在保护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项目和研究工作。[3]
举办活动
举办" 生态论坛"
作为有实践基础支持的政策探讨平台,定期邀请基层的实践者和政策、科研、市场领域的有识之士,就保护的关键问题和方向研讨;从实例中提炼经验,进行传播,促成更到位的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更深入和广泛的实践。
吸引各界社会领袖参与
“山水社”将组织包括城市的展览、讲座、和野外高端生态考察-“山水行”;2009年4月,我们与“漂流中国”合作,组织科学家、企业家和当地村民代表,沿金沙江漂流140公里,考察当地生态,并将为保护金沙江出版“正在消失的河流”画册。山水社员也为山水开展的活动提供支持。2009年9月-12月,参与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山水-综合艺术视界中的自然生态”大型“绿色”艺术计划,共同举办“山水论坛”邀请跨学科的人士,多角度地探讨环境、社会和人类的危机及解决方案。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山水作为中国民间的观察员组织,将组团带领中国企业家参会,与全球企业、专家、政府研讨,学习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培养城市青年绿色领袖
山水与财经杂志携手,从2010 年开始招募城市中优秀青年高校毕业生,参与实践基层环保理想,培养中国青年绿色领导者,邀请关注环境的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导师,通过培训和到山水乡村的生态特区实习,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见解、具备领导人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绿色领袖,在自然保护领域创业,并吸引中国社会更关注中国的自然。
发表“ 中国自然保护实践”
积累“ 中国自然保护实践”: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实践记录的缺乏,记录、出版、并促进自然保护实践经验的分享,为支持自然保护的政府部门、资助人、社会力量提供有信用度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 ↑ 你好自然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12-11-27].
-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介. [2012-11-27].
-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熊猫卫士行动”启动. [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