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
尼希米,外文名:Nehemiah,基督教聖經人名。
1至5世紀基督教創立並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1]區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所允許的宗教。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它為國教。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2]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目錄
簡介
復國時期的猶大省長。他原是波斯王亞達薛西一世(主前464—424)的酒政,後來要求王派他到猶大,援助族人的困難,尤其是協助重建耶路撒冷(尼1:1—2:8)。他被委任為猶大的省長達12年(尼5:14)。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尼希米記的作者。
尼希米是耶和華神的一位僕人,其父為哈迦利亞。在波斯國王亞達薛西一世統治年間,尼西米是被擄之民,在宮中作王的酒政。亞達薛西王20年基斯流月,他從一位來自猶大的弟兄得知被擄後留在猶大的居民受辱,耶路撒冷城被毀,就大為悲傷並為此禁食禱告(尼1:1—4)。
20年1月,一次在給國王擺酒時,國王察覺尼希米麵帶愁容,於是他向王說明了上述原因,並請求回猶大去重建耶路撒冷。此事得到王的應允,又為此下達了允許通行和供應營建聖殿和城牆的木料等詔書,還派了軍長護送尼希米回猶大(尼2:1—9)。
尼希米一到耶路撒冷,立即視察城牆,他知道修築城牆是當務之急,因城牆可保障城內的安全,並可作散居猶大地的猶太人的中心。他隨即組織發動修城工作,並按家族分工負責(尼2:10—3:32)。工程受到當地撒瑪利亞統治者參巴拉和亞捫人等的反對。他們屢謀破壞,賄買假先知對尼西米進行恐嚇,甚至計劃發動突襲。因此猶大人只得一手作工,一手拿武器自衛堅持修建工程(尼4;6:10—14)。
尼希米也要求經濟方面的公平分配(尼5),因有些富裕的猶太人利用糧食不足的境況,向窮乏的弟兄謀取高利。也正是在這種艱苦的情況下,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工作僅用52天就完成了。這事使一切仇敵和周圍其他民族都感到恐懼和不安,因他們見工程的完成是出於耶和華(尼6:15—16)。
此後尼希米一度回到國王那裡,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向國王請准回耶路撒冷。尼希米對耶路撒冷十分關注,對復興聖殿敬拜也有着強烈的意願。他參與制定一份約書,供猶太人簽名起誓,支持聖殿供職的人員和供應祭品(尼10:1、32—39)。他清楚看見猶大當時極需要的不僅是穩定的政治局勢,也需要宗教的復興。這些宗教改革是在他作省長的第二段時期進行的(尼13)。那段時期內所作的其他改革包括守安息日(尼13:15—22),以及解決與外邦人通婚的問題(尼13:23—27)。
尼希米是一位很有魄力的領袖(第25節)。他利用卓越的管理和行政才能,組織完成了耶路撒冷城牆的修建工作。他的禱告(尼1:4—11,2:4)及堅信神的引導和幫助(尼2:8、18、20),也顯明了他個人對神堅強的信心。也正是因着他,在這個政治和經濟疲弱的時期,猶大地的居民得以重新建立國家和宗教的身分。
參考文獻
- ↑ 文化的概念是什麼,設棧,2019-11-28
- ↑ 《文學回憶錄》聽與讀 |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 ,搜狐,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