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院时光(曹王平)

​​小院时光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小院时光》中国当代作家曹王平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小院时光

从西往东,村中一条长长的街本是顺直的,不知什么时候起,这本是宽宽阔阔的街道就从我家的小院门前分了开来,一块庄稼地分割成了南北两条只能容一辆大马车走的窄窄的路。两条窄窄的路直到小院斜对着的戏台那里才又重新汇合一起,从西往东延绵到村口。

小院没有墙,因此,在庄稼没有长高的时候,两条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大可穿过无墙的小院看到我家的屋子,甚至,屋门大开的时候,屋内穿衣镜的玻璃能明晃晃地照着路人的眼,也因此,我们也不必刻意往外看,谁人上上下下,有时在屋子里就顺带的一清二楚。通透的小院,实在空旷的可以天马行空。

奶奶和母亲经常会在院子里做活,邻里乡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在小院子里冒了出来,就连过路的人说着说着也会朝着小院走来。尤其夏日的中午,饭时一到,小院大杏树的荫凉下就围满了大大小小的人,或坐着、蹲着、站着。小院从来就是热闹的,即使冬天也不寂寞,一家人在屋内围着煤火取暖的空档,忽的就能听到屋外的脚步声,或远远的就传来叫喊声,或没有叫喊声和脚步声,忽的屋门就拉开,进来了人。

奶奶总爱好客,因为小院离戏台近的缘故,外村的人来看戏,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总会把看戏坐的板凳放在我家小院几天。因此,小院因奶奶就有了声名,三里五村说起戏台后的那个小院,几乎人人皆知。

小院说小,其实并不小。听奶奶讲,小院曾是很气派的四合院,院里七八户人家、家家人丁兴旺,大大小小几十口人,曾是小院昔日的荣耀。小院的南面,是和大门连在一起一排七间大的灰砖大瓦房;东边,是一排整整齐齐的五六孔窑洞。后来,走的走,搬的搬,小院里就留下了奶奶,奶奶刚五十岁多岁,爷爷就撒手离开了,小院也就变得日渐清寡,直至姑姑们出嫁,父亲的兄弟三个都成了家,小院才重新有了生机。

生机勃勃的小院,其实是个破院,不但无墙无门,还倒塌了大半。奶奶和叔叔家连在一起的三孔土窑洞的东边,就连着一个塌掉的窑巷子,窑身历历在显,窑顶却成了一个大大的、透天的、不规则的圆,窑顶塌下的土,在经年的岁月里被无数的脚步走成从院到窑顶的一条光溜溜硬实实的羊肠小道,西面则是我们一家住着的两孔土窑洞,和由父母亲后来搭建的一间简易的小饭棚。整个院落在村庄里显得老旧而单薄。

我从没想过奶奶口中那曾经辉煌的大院,我只知道,奶奶所说的七间大瓦房的地方分明是长着一颗高大的、能让人遮阳蔽凉的麦黄杏树。麦子黄的时候,我们小孩子爬树摘杏,被奶奶看到,她惦着小脚,边走边吆喝:“小祖宗呀,跌下来怎弄呀……”在奶奶的吆喝中,母亲就会从家里跑出来朝着树上的我们喊道:“怎又上树了?看我不打你们才怪?”母亲的火气把我们几个吓得,哧溜溜的从树下滑下。

还有,奶奶说的小院东边,哪有什么整齐的五六孔窑洞?高高的黄土,堆的小山似的结实,是我们学着电影里打仗最好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土块乱飞,双方敌战的灰头土脸,满院追赶着、嬉闹着,于是,小院里就满院狼藉。不过,只要不是爬树,奶奶和母亲是不会打骂的。

当靠近土堆偏西的方向,那同样长着一棵茂盛的大树——桑葚树。桑葚还是发绿的时候,我们就偷偷地爬树去摘,一直偷爬到令人垂涎欲滴、紫黑色的时候,把每个孩子的小嘴都染成蓝莓的颜色了,才被奶奶和母亲发现,也就免不了一顿挨打了。

尽管这样,小院里仍少不了我们的欢乐,尤其冬天来临时,我们没有了蝴蝶去追,没有了雨中赤脚踩泡,没有了偷偷爬树摘果子,穿上了臃肿的棉衣棉裤,在小院的土地上画上一道一道的大方格,踢着沙包,踢着瓦片。太阳暖暖地射下来时,奶奶便坐在院子里的向阳处张着满口无牙的嘴看着我们,笑盈盈的,不知笑的是啥?

忽然有一天,奶奶躺下了,随同连我母亲也没见过面的爷爷,永远离去了。于是,我们也有了奶奶有过的感受,觉得小院清冷起来。

奶奶走后没几年,划分了宅基地,在七规八划后,破院被一道又一道的墙隔开了,厚重的铁大门隔住了路人的眼也隔住自己的眼,更隔住了奶奶曾经的窑洞。其实,奶奶的窑洞早已不复存在,几经修复的没了一点原来的痕迹。

小院就这么走过了长长的时光,成了破院后,又经过时光的再次洗礼,最终分割成几个更小的院。小院的历史,刻下了一辈又一辈的故事,也记下了我无忧无虑美好的童年,父母亲从奶奶走过了一辈子的小院里走出,在自己独有的小院里盖起了自己的红砖瓦房。相比之下,精致而美丽。院内,水泥铺就的地面,平平展展直通大门外,和街道上的水泥路融为一体。院内的东南角,一小块四四方方的菜畦,春有花开,秋有菜收,有鸟飞过,有风吹起,有雨飘洒,有雪降落,小院拥有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变得熠熠生辉

母亲听奶奶讲又讲给我们,追溯前三四辈,我们这个院子里曾走出一位军中大将、一个光宗耀祖很出息的人物。还有,那曾经赶着骡马拖银两的晋商、至今仍未解开、谜一样的人物之一,也是从我们小院东边的五六孔窑洞里走出,这不能不说是小院里的一个传奇!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们曾经在那人杰地灵的小院子里,多多少少是借了先辈的灵气和力量?

因为,我的父辈——伯父和父亲、以及我们这代人,都是从这个小院走出。 [1]

作者简介

曹王平,女,山西长治人,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