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紅蛺蝶

小红蛱蝶
原圖鏈接

小红蛱蝶 (学名:Vanessa cardui)是蛱蝶科红蛱蝶属的一种美丽的蝴蝶。[1]色彩鲜艳,花纹相当复杂。体较细小;翅较大;触角笔直,呈棒状;前足相当退化,短小无爪。前翅R脉5条,常共柄。卵呈多种形状,如半圆球形、馒头形、香瓜形或钵形。幼虫头上常有突起,体节上有枝刺,腹足趾钩1至3序中列式,不纺茧。蛹为垂蛹,有角。

寄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分布于所有温带地区,包含热带地区的山区。

目录

外形特征

小红蛱蝶,翅展长4.7-6.5厘米。翅膀背面橘、褐色;翅端黑色,有明显的白带和小白点。翅膀腹面颜色暗淡,褐或灰色。与大红蛱蝶的区别在于:前翅顶角附近有几个小白斑,翅中域有红黄色不规则横带;后翅基部与前缘同样密生黄色鳞片。

小红蛱蝶的复眼裸出;下唇须粗壮。触角较长,上有鳞片,端部呈明显的锤。前翅径脉5条,臀脉1条;后翅臀脉2条,具肩脉。翅形变化极大,翅面颜色十分丰富。中室通常前翅为闭室,后翅为开室。基部有2条沟与头的中脊隔离;两性前足退化,缩在胸部下,无作用,跗节雌蝶4~5节,有事略膨大,下方有刺,雄蝶1节,多毛,均无爪;胫节上有1对距,有爪,有中垫及侧垫。

前翅多呈三角形;中室为开式或闭式;R脉5分支,R2至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A脉只有1条(2A)。后翅近圆形或近三角形;边缘呈锯齿状;中室开式或闭式;肩区具有较发达的肩横脉(h); 内缘臀区较发达,A脉有2条(2A及3A)。

卵呈半球形;卵表面具纵脊或横纹;卵散产或聚集在一起。幼虫长圆筒形,头小,为悬蛹。毛毛虫达到2.8厘米。

生活习性

该物种广泛分布且有长距离迁飞的能力。成蝶在多种植物上吸蜜,特别是菊科植物。幼虫以超过100种植物为食草,包含菊科、紫草科、锦葵科、豆科、马鞭草科、蔷薇科、蓼科、伞形科、鼠李科、蓟类、荨麻和牛舌草等植物。

繁殖方式

小红蛱蝶是完全变态昆虫,即一生会经过四个阶段:、幼虫、蛹、成虫

卵为薄荷绿色,约产卵后3 - 5日孵化。表面有蜡质壳,防止水分蒸发,一端有细孔,是精子进入的通路。成虫会将卵产于其寄主植物或嫩芽上,即蛱蝶幼虫会进食的植物,为幼虫准备好合适的生长地点。

  • 幼虫

蛱蝶幼虫为毛虫,孵化出后要吃掉大量植物叶子,随着幼虫生长,一般要经过4至6次蜕皮,幼虫每次脱皮为一龄,并把旧外壳吃掉。幼虫有5龄,约12-18日后化蛹。

蛱蝶幼虫完全成长后便会停止进食,到处爬行着寻找一个适合的结蛹地方。蛱蝶科的蝴蝶的蛹是头下尾上的悬吊着,称为悬蛹;它们会把身体拉长量度周围的空间是否足够破蛹羽化时顺利展开翅膀。当找到结蛹的地方时,蛱蝶会在该处吐丝,将身体末端固定在丝上,蛱蝶幼虫会在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结蛹,然后逐渐变硬,成为前蛹。约一天后,前蛹脱去幼虫外皮,露出蝶蛹。蛹内幼虫的器具会逐渐分解,然后重新组成蛱蝶的身体。蛹期约10日。

  • 成虫

蛱蝶的成虫性成熟后,在蛹中沿着头和胸破壳钻出,刚羽化的蝴蝶翅膀皱褶和腹部膨胀,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翅膀展开后,蛱蝶就可以飞翔了,蛱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动,成虫以腐烂果实的汁液为食物。成虫可活两个星期。在温带地区终年发生。

分布于所有温带地区,包含热带地区的山区。这个物种在温暖地区是定居种,但会在春季迁徙,有时秋季。例如:每年5月和6月,这种蝴蝶会从北非和地中海迁徙到北欧;在北美分布于中美洲和美国西南部;如果冬季有适当的雨量,可以促使族群往北迁徙,最北可达加拿大冰岛

春季发生的大迁徙规模非常惊人,数以百万计的蝴蝶连续7-8 周通过同一个地区。在北非,中亚和中东,欧洲,包括英国和爱尔兰。但很少往南迁徙,在巴拿马以南很罕见。在澳大利亚则仅局限分布于西南部。


保护级别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未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保护动物。

參考文獻

  1. 小红蛱蝶簡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