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天驄
經歷
出身中國江蘇碭山(今被劃於安徽省),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2]。1956年就讀政治大學大中文系,大二時擔任《筆匯》的編輯,邀請中文系教授王夢鷗指導,拜訪何欣、姚一葦等老師,和同學許國衡、尤崇洵,熟識朋友郭楓、葉笛等人合作,之後尉天驄持續經營文學雜誌,再辦《文學季刊》、《文學雙月刊》、《文季》[3]。政大畢業後,在政大中文系擔任助教、講師、教授,退休後仍在中文系兼課,為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4]。
2011年,尉天驄的散文作品「回首我們的時代」,刻寫近代台灣文壇23位作家的文情軼事[6]。
2014年出版《荊棘中的探索》,同時政大舉辦「尉天驄與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講座,展示其著作、手稿、影像等實體及數位內容[7]。同年7月發生車禍遭摩托車衝撞住院,歷經兩次頸椎大手術,至2015年1月才出院[8]。
2017年獲頒第七屆文學星雲獎貢獻獎[9]。
2019年,聯合文學將他在1970年出版的「到梵林墩去的人」重新集結出書,尉天驄親自出席分享會,與久違的讀者、作家朋友們見面談作品[10]。
同年12月病逝於台北萬芳醫院,享壽84歲[6]。
作品
他提倡寫實文學,主張文學應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反映社會各階層,同時引介新的文化思潮、肯定人的尊嚴,並對於各種形式之專制獨裁的批判不遺餘力[11]。
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貢獻
影片
參考資料
- ↑ 文學類工作小組. 尉天驄.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09.
- ↑ 尉天驄,天下文化。
- ↑ 尉天驄《筆匯》革新號數位典藏啟用,政大校訊,2015-11-27。
- ↑ 表彰讀書人風骨 政大頒授尉天驄名譽教授,政大校訊,2009-12-02。
- ↑ 尉天驄 學思歷程,政大中文系系圖數位資料庫。
- ↑ 6.0 6.1 文壇拓荒者尉天驄84歲辭世 一生體現文學關懷,中央社,2019/12/17 。
- ↑ 尉天驄好人緣 談文學聊開了,中時電子報,2014年5月6日。
- ↑ 尉天驄將出院 一心想寫出新思維 ,中國時報,2015年01月26日。
- ↑ 9.0 9.1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作家尉天驄獲貢獻獎,風傳媒,2017-11-01。
- ↑ 10.0 10.1 作家尉天驄辭世 黃春明巧溫舊文感觸深,中央社,2019/12/17。
- ↑ 文季創辦人尉天驄辭世 鄭麗君:他是台灣文藝精神典範,聯合報,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