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高
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大约2世纪),本名清,字世高,来自西域安息国,故称“安”。原为安息国之太子,后出家为佛教僧人[1],和支娄迦谶并列为东汉时期佛经翻译的重要人物。
安世高 | |
---|---|
高僧 | |
知名于 | 传弘说一切有部的毘昙学和禅定止观为主 |
目录
生平
年幼时以孝行闻名,聪敏好学,并精通外国典籍、七曜五行、鸟兽之声、医方异术,无不畅达[2]。他将王位让位给叔父,出家修行,精研阿毘昙学与禅观,历游西域诸国[3]。于汉桓帝即位初年(约147 CE)只身东来,在中原大约二十年,弘法译经[4]。东汉末年,汉灵帝即位时(约170 CE左右),中原动荡不安,安世高避祸江南,曾至广州,最后于会稽(浙江绍兴)因被打架者误伤头部,当场身亡[5]。
安世高所译经中的义理,主要以传弘说一切有部的毘昙学和禅定止观为主[6],世称“善开禅数”。释道安法师誉其译作:“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翻译作品
安世高的译笈,《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出35部40卷,还具体列出所译经名。因为安世高译经时,往往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所以另有《四谛》、《口解》、《十四意》、《九十八结》,道安认为“似安世高撰也”。《口解》是讲经的记录,类似于讲义[6]。
关于安世高的译笈数量,说法不一,《高僧传》卷一载为35部,《历代三宝记》增加到176部,《开元释教录》改订为95部。
不过吕澂认为从翻译用语等对勘,“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法受尘经”与“禅行法想经”可能不是安世高译经,而“四谛经”有与记载不符的疑虑。许理和等人也排除掉《五十校计经》、《九横经》、《积骨经》、《杂经四十四篇》等,认为这些不是安世高所译[7][8]。
一般比较确定为安世高所翻译的佛经主要是《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人本欲生经》、《阿毘昙五法经》等等,以及在日本天野山“金刚寺写卷”中所发现的大小《十二门经》[9]。
学术研究
冯承钧在1930年代曾研究安世高的身世,认为他是安息国王之子,他父亲死后,由其弟弟Chosroes继位[10]。
马雍则认为安世高非(满屈)之子,而是Chosroes的儿子,他父亲死后,其叔叔Vologases III of Parthia|Vologases III of Parthia继位,安世高被迫流亡他国[10]。
精彩视频
《高僧传-安世高》
参考文献
- ↑ 《高僧传》(卷一):“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厌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
- ↑ 《高僧传》(卷一):“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尝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俊异之声。早被西域。”
- ↑ 《高僧传》(卷一):“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毘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
- ↑ 《高僧传》(卷一):“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几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语。于是宣释众经改胡为汉。……世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洛扰乱。乃杖锡江南”
- ↑ 《高僧传》(卷一):“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年。时少年尚在。高经至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馀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陨命。”
- ↑ 6.0 6.1 韩廷杰. 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 ↑ 苏锦坤. 《七处三观经》的结构与译者 --- 兼对 Paul Harrisn 论文 (1997) (PDF). 正观. 2012.
- ↑ 吕征等. 中国佛教人物.
另外,从翻译用语等对勘,《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法受尘经》、《禅行法想经》四部是否世高所译,尚有问题。又《四谛经》一种,道安也说它好像是世高所撰,但现勘是译本。
- ↑ 落合俊典. 日本の古写经と中国佛教文献 ― 天野山金刚寺藏平安后期写 ‘优婆塞五戒法’の成立と流传を巡って (PDF).
- ↑ 10.0 10.1 刘迎胜. 丝绸之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