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大約2世紀),本名,字世高,來自西域安息國,故稱「安」。原為安息國之太子,後出家為佛教僧人[1],和支婁迦讖並列為東漢時期佛經翻譯的重要人物。

安世高
高僧
知名於 傳弘說一切有部毘曇學禪定止觀為主

目錄

生平

年幼時以孝行聞名,聰敏好學,並精通外國典籍、七曜五行、鳥獸之聲、醫方異術,無不暢達[2]。他將王位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精研阿毘曇學與禪觀,歷遊西域諸國[3]。於漢桓帝即位初年(約147 CE)隻身東來,在中原大約二十年,弘法譯經[4]。東漢末年,漢靈帝即位時(約170 CE左右),中原動蕩不安,安世高避禍江南,曾至廣州,最後於會稽(浙江紹興)因被打架者誤傷頭部,當場身亡[5]

安世高所譯經中的義理,主要以傳弘說一切有部毘曇學禪定止觀為主[6],世稱「善開禪數」。釋道安法師譽其譯作:「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

翻譯作品

安世高的譯笈,《出三藏記集》卷二載出35部40卷,還具體列出所譯經名。因為安世高譯經時,往往把自己的解釋加進去,所以另有《四諦》、《口解》、《十四意》、《九十八結》,道安認為「似安世高撰也」。《口解》是講經的記錄,類似於講義[6]

關於安世高的譯笈數量,說法不一,《高僧傳》卷一載為35部,《歷代三寶記》增加到176部,《開元釋教錄》改訂為95部。

不過呂澂認為從翻譯用語等對勘,「五陰譬喻經」、「轉法輪經」、「法受塵經」與「禪行法想經」可能不是安世高譯經,而「四諦經」有與記載不符的疑慮。許理和等人也排除掉《五十校計經》、《九橫經》、《積骨經》、《雜經四十四篇》等,認為這些不是安世高所譯[7][8]

一般比較確定為安世高所翻譯的佛經主要是《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人本欲生經》、《阿毘曇五法經》等等,以及在日本天野山「金剛寺寫卷」中所發現的大小《十二門經》[9]

學術研究

馮承鈞在1930年代曾研究安世高的身世,認為他是安息國王之子,他父親死後,由其弟弟Chosroes繼位[10]

馬雍則認為安世高非(滿屈)之子,而是Chosroes的兒子,他父親死後,其叔叔Vologases III of Parthia|Vologases III of Parthia繼位,安世高被迫流亡他國[10]

精彩視頻

《高僧傳-安世高》

參考文獻

  1. 高僧傳》(卷一):「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高雖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器。行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
  2. 高僧傳》(卷一):「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聰敏。剋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故俊異之聲。早被西域。」
  3. 高僧傳》(卷一):「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既而遊方弘化。遍歷諸國」
  4. 高僧傳》(卷一):「以漢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幾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語。於是宣釋眾經改胡為漢。……世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洛擾亂。乃杖錫江南」
  5. 高僧傳》(卷一):「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經至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並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
  6. 6.0 6.1 韓廷傑. 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 
  7. 蘇錦坤. 《七處三觀經》的結構與譯者 --- 兼對 Paul Harrisn 論文 (1997) (PDF). 正觀. 2012. 
  8. 呂徵等. 中國佛教人物. 另外,從翻譯用語等對勘,《五陰譬喻經》、《轉法輪經》、《法受塵經》、《禪行法想經》四部是否世高所譯,尚有問題。又《四諦經》一種,道安也說它好像是世高所撰,但現勘是譯本。 
  9. 落合俊典. 日本の古寫經と中國佛教文獻 ― 天野山金剛寺藏平安後期寫 『優婆塞五戒法』の成立と流傳を巡って (PDF). 
  10. 10.0 10.1 劉迎勝. 絲綢之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