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孟憲承(1894.9.21—1967.7.19),江蘇省武進縣人。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與教育理論家,華東師範大學首任校長。

孟憲承

先生早年畢業於南洋公學中院聖約翰大學,1918年留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21年又赴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深造。回國後,先後在東南大學、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解放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華東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局長。1951年出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並曾擔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等職務。

孟憲承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教育理論研究方面建樹甚豐,著作等身,同時在文史哲等學科也有很深造詣。1942年國民政府公布首批29位部聘教授名單中,孟憲承是唯一的教育學教授,1956年被評為一級教授,2006年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首批宣傳名單,是其中唯一的教育學家。[1]

目錄

生平簡介

孟憲承,字伯洪,1916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外文系。1918年入華盛頓大學專攻教育學,1920年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後又赴倫敦大學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國,受聘於國立東南大學任教授。1923年,受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之邀,前往任教。「五卅慘案」後,愛國學生運動浪潮迭起。孟憲承不顧個人前途,與美籍校長據理力爭,堅決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而後,孟憲承等教授和一批學生為了抗議校方的無理規定,毅然宣布脫離聖約翰。離開聖約翰後,孟憲承聯合一些教育界人士,發起創辦了光華大學。此後曾一度擔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秘書長、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1929起至1933年在浙江大學任教。1933年,在杭州創辦民眾實驗學校,研究和推廣民眾教育。抗戰期間,先後在浙江大學(1938-1941年)和湖南國立師範學院任教。抗戰勝利後重返浙江大學任教(1946-1951年),兼任文學院院長。1949年杭州解放,軍管會委派孟憲承為浙江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參與主持浙江大學校務。 1951年孟憲承被調到上海,出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華東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局長。後專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1956年被評為一級教授。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他連續當選為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屆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並曾擔任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教育概論》、《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學教育》等。

1967年7月19日病逝於上海,終年73歲。

學術貢獻

孟憲承對文、史、哲等學科具有很深的造詣,通曉英語、法語,晚年還刻苦學習俄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即開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接受唯物史觀,因此在教育理論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

他的學術研究著作,除占有充實資料外,更具有科學的識見。他很重視教育理論的研究,並強調深入教育實踐,為了研究民眾教育,他曾親自創辦和領導浙江民眾教育實驗學校,進行各種教育實驗研究。

在教育理論方面,他已出版的專著有《教育概論》、《教育通論》、《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學教育》、《民眾教育》、《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中國古代教育文選》等多種。還曾編寫《教育哲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等教材。此外,還翻譯西方教育名著多種:如J.杜威的《我們怎樣思維》(中譯本名《思維與教學》),W.H.基爾帕特里克(舊譯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原論》,B.H.博德的《教育哲學大意》、《現代教育學學說》、《教育心理學辨歧》等專著。

生平

孟憲承早年先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留學,師從杜威,取得教育學碩士學位。繼到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教育哲學。1921年11月回國,先後在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上海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無錫江蘇教育學院,湖南國立師範學院及浙江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等十所大學任教,共 46年。

孟憲承博通中外古今,特別是外文、史、哲、教育等學科。擔任過中文系、外文系、教育系教授,文學院院長。1942年,當選國民政府首批29位部聘教授之一。教育學科僅他一人。

孟憲承在聖約翰大學時,英籍校長卜舫濟對他十分欣賞。1925年「五州」慘案,國人愛國反帝熱情高漲,他以國文部主任的身份,領導愛國師生對抗校方對進步學生的鎮壓,並與錢基博教授(著名學者錢鍾書之父)等一道帶領進步師生離校,自行成立光華大學。宣布「永遠與聖約翰大學脫離關係」,發誓 「以後不再進任何外國教會學校」。

孟憲承三臨浙江大學教學:1929-1933,1938-1941,1946-1951,講授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史、比較教育學,共12年多。在宜山時,任教育系系主任,在龍泉分校時,任教務主任、英文教授。

解放初,浙大師範學院取消,教育系併入文學院,孟憲承被任命為文學院院長。在任兩年,至1951年7月調上海工作時止。

1950年,浙大校長馬寅初先生常請省委領導同志給全校師生作政治學習報告。在校內,邀請過兩位黨外進步教授講馬列的基本原理。一位是陳樂素教授(宋史專家),另一位就是孟憲承教授。孟憲承講的是《社會發展史》。

孟憲承調職上海後,住在華東師大校內工會附近的平房中。平日多半長袍布鞋,到滬工作上班,才穿中山裝。

1957年的「反右」,1966年開始的「文革」,是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被打入煉獄。逼上祭壇的年代。不幸的是,孟憲承在這兩次災難中都被波及。他的孫子孟蔚彥在《孟氏南北滄桑錄》中寫道:「在政治上,憲承極為小心謹慎。1957年,華師大教授聯名要求『孟校長有職有權』,這在當時是向黨要權的右派言論。他驚嚇之下,視網膜脫落,從此沉默,再也不過問校務。」「『文革』開始,他自動停止領取工資,自己搭乘公交車輛,從市區去華師大上班,在辦公室樓前拔草。」1967年6月,他在禮堂看到寫他的大字報,說他「高舉資產階級黑旗」。「回來後,……他始終悶悶不樂。一天晚飯後,妻子先去睡了,一覺醒來,發現他還坐在陽台上,人斜依在藤椅上,昏迷過去了。因為腦中風,他再也沒有醒來。」這一天,即1967年7月19日。

1978年11月27日,中共華東師大黨委對孟憲承作的結論中說:受林彪、「四人幫」迫害,孟憲承「雖年邁多病,也身受其害,遭到抄家、強迫勞動、軍訓,使孟憲承同志病情加重,於1967年病逝。」

2006年5月15日,經教育部批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出關於做好 「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宣傳活動」的通知,列入第一批計劃宣傳的共18位大學校長,孟憲承名列其中。並列的還有吳玉章(人大)、李達(武大)、成仿吾(東北師大、山大,人大)、彭康(交大)、賀淥汀(上海音樂學院)、匡亞明(南大)、蔣南翔(清華)、陳垣(北師大)、陳望道(復旦)、馬寅初、周培源(北大)、蘇步青(復旦)、王亞南(廈大)等。

教育理念

作為華東師範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從選校址到提出師範類學生的培養問題、師範院校課程建設等方面的見解,為華東師範大學的建設,考慮了50年的發展空間,和遠不止50年的發展方向。

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孟憲承認為大學是最高的學府,大學的理想應該包括"智慧的創穫"、"品性的陶熔"和"民族和社會的發展"。他十分強調培養師資,他認為提高教師的思想水平和學術水平是辦好大學的根本。他大力主張大學應加強基礎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堅實的、廣博的基礎知識,不宜過早地分專業,同時還必須注意培養優良的校風和學風。

教育貢獻

他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建國初期華東師範大學創辦了中國教育史研究班,他對研究生的學習要求十分嚴格,認為從事中國教育史的科學研究,必須經受嚴格的基本訓練,如文獻資料的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與方法的學習,外國語文的訓練等。在他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影響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中國教育史教學和研究人才。

孟憲承不僅對高等教育理論頗有建樹,而且對民眾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也甚為關心。1933年,孟憲承在杭州親手創建了一所民眾教育實驗學校,並在此期間對民眾教育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著有《民眾教育》、《民眾需要的是什麼教育》等論著,是我國民眾教育的先驅之一。

參考文獻

  1. 孟憲承先生簡介. [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