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覽·遇合
《孝行覽·遇合》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覽。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目錄
原文
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孔子周流海內,再干世主,如齊至衛,所見八十餘君,委質為弟子者三千人,達徒七十人,七十人者,萬乘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師,不為無人,以此游僅至於魯司寇②,此天子之所以時絕也,諸侯之所以大亂也。亂則愚者之多幸③也,幸則必不勝其任矣。任久不勝,則幸反為禍。其幸大者,其禍亦大,非禍獨及己也。故君子不處幸,不為苟④,必審諸己然後任,任然後動。
注釋
①遇合:指人的遭遇和時機要適合。本篇闡述的是陰陽家的學說。②司寇:小官吏。③幸:寵幸,寵信。④苟:隨便、苟且的小事。
譯文
凡是相遇,都因為相合。時機不合,就要等到適合的時候才行動。所以,比翼鳥沒遇到適合的就老死在樹上,比目魚沒有遇到合適的就老死在海中。孔子周遊列國,不止一次接觸過當時的君王,從齊國到衛國,拜見了八十多個君王,收取了三千位弟子,得意的弟子就有七十人。這七十個弟子,諸侯國君能得到一個的話就可以請來當帝王的老師,沒有人無所作為。孔子憑藉自己修行闡明道義在四海週遊,自己的官職卻僅僅是魯國的小官。這就是周天子退位,諸侯各國大亂的原因。亂世中庸俗的人大多都很幸運而被寵幸。而君王卻寵信這些人讓他們為官,他們一定就不能夠勝任。干久了卻不盡職,那樣寵信就變成了禍患。寵信得越厲害,他的禍患就越大,禍患並非只是降臨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君子不處在被寵信的地位中,不做苟且的事情,一定審辨清自己才去任職,任職然後有所行動。
原文
凡能聽說者,必達乎論議者也。世主之能識論議者寡,所遇惡①得不苟?凡能聽音者,必達於五聲。人之能知五聲者寡,所善惡得不苟?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②不謬,越王不善,為野音③而反善之。說之道亦有如此者也。
注釋
譯文
凡是能夠聽人論說的,一定是通達議論的人。當今君王中能辨識議論的人很少,他們所遇知的怎能不隨便呢?凡是能聽音樂的,一定要通曉五聲。能夠通曉五聲的人很少,這些不通曉五聲的人所喜好的怎能不隨便呢?有一個吹籟的來拜見越王,這個人吹的五音相合,越王卻不喜歡,這個人吹出不合五音的旋律反而受到越王的喜愛。議論這件事也有這樣的情況。
原文
人有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備不生。」其父母以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妐①知之,曰:「為我婦而有外心,不可畜②。」因出之。婦之父母,以謂為己謀者以為忠,終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宗廟之滅,天下之失,亦由此矣。故曰遇合也無常。說,適然也。若人之於色也,無不知說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③執乎黃帝,黃帝曰:「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若人之於滋味,無不說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昌蒲菹,孔子聞而服之,縮④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說亦有若此者。
注釋
①姑妐:公婆。②畜:畜養,留在家裡。③嫫(mó)母:黃帝的妻子。④縮(è):皺着眉頭。
譯文
有一個做別人妻子的人。有人對她父母說:「嫁人不一定會終老,衣服器皿的東西可以在外面收藏一些,用來防備被休。」她的父母覺得很對,於是讓他們的女兒常常在外面藏東西。公婆知道了這件事,說:「做我家的媳婦卻有外心,不能夠留下。」因此,休掉了她。這女子的父母認為給自己出主意的是忠誠的人,一生都對他很好,還不明白自己女兒被休的真正原因。宗廟的滅亡,天下的失卻,也是因聽信了這種不適當的論說而產生的。所以說,相遇並適合不是經常有的。相互之間的喜悅,是偶然。如同人面對美色,沒有人不喜歡美的,但不一定能遇到美的。所以嫫母做黃帝的妻子服侍他,黃帝說:「對她訓導過的女德她不會忘記,交給她的事務她不會荒疏,雖然丑又有什麼關係?」如同人對滋味,沒有人不喜歡甜脆的,但甜脆的卻未必人人都承受得了。文王愛好吃蒲殖,孔子聽說後,皺眉去吃蒲殖,吃了三年才習慣。有一個身上氣味很大的人,他的父母兄弟妻妾朋友,所認識的人都沒有能和他住在一起的,那人就使自己痛苦而跑到海上去住。海上的人卻喜歡他的味道,日夜跟隨而不能離開。喜悅也有這樣的情況。
原文
陳有惡人焉,曰敦洽讎糜,雄顙廣顏①,色如浹赭②,垂眼臨鼻③,長肘而④。陳侯見而甚說之,外使治其國,內使制其身。楚合諸侯,陳侯病不能往,使敦洽讎糜往謝焉。楚王怪其名而先見之。客進,狀有惡,其言有惡,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陳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興師伐陳,三月然後喪。惡足以駭人,言足以喪國,而友之足於陳侯而無上也,至於亡而友不衰。夫不宜遇而遇者則必廢,宜遇而不遇者,此國之所以亂,世之所以衰也。天下之民,其苦愁勞務從此生。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國必殘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猶尚幸。賢聖之後,反而孽民,是以賊其身,豈能獨哉?
注釋
①雄顙(sǎnɡ)廣顏:眉宇寬廣顯得很兇。②色如浹(jiā)赭:臉色赤紅。③垂眼臨鼻:下眼瞼垂到了鼻子。④長肘而:手臂既長又彎,相貌很醜。
譯文
陳國有一個相貌醜陋的人,叫敦洽讎糜,眉宇寬廣顯得很兇,臉色赤紅,下眼瞼垂到了鼻子,手臂長而彎,相貌很醜。陳侯看見他卻很喜歡,在外面讓他治理國家,在內里讓他管治自己。楚國會合諸侯,陳侯有病不能前去,就派敦洽讎糜去道歉。楚王對敦洽讎糜的名字很好奇,先接見了他。敦洽讎糜一進來,外表丑,言語也丑,楚王發怒了,會合大臣說:「陳侯不知道這個人不可以出使,是不聰明;如果是知道他不可出使,還使用他,就是侮慢我;侮慢又不聰明的人,不能不去攻打它了。」於是發兵討伐陳國,三個月之後陳國滅亡。外貌醜陋足可以使人害怕,語言醜陋足可以使國家滅亡,而對他友善如陳侯那樣把他置為上賓,直到國家滅亡了友情還不衰敗。不宜遇合的人卻受到了遇合,就必定政教敗壞;宜於遇合的人卻不受遇合,這就是國家混亂,世道衰敗的原因。天下的人民,他們的愁苦辛勞因此而產生。大凡舉薦提拔人的根本,第一是心志,第二是做事,然後是功勞。如果這三種情況都不能得到舉薦,國家就一定殘破滅亡,壞人就都到來,自身也定遭到死亡和禍殃。能活到七十、九十歲的,就是很大的幸運了。陳國是聖賢的後代,都反而害了自己的人民,還因此害了自身,這禍害又怎可能只是殃及自己呢?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孝行覽·遇合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 ↑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 ↑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