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椎龍屬
命名及分類
在19世紀,業餘地質學家A.C. Horner在英格蘭肯特郡的一處採石場發現一些化石,他將化石交給古動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Seeley)。
在1882年,哈利·絲萊將其命名為模式種霍納氏孔椎龍(T. horneri)。其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鞘狀脊椎」,意指其薄的薦椎脊椎壁。種名則是以發現化石的A.C. Horner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291)被發現於英格蘭黑斯廷斯的一個砂岩層,地質年代約為凡藍今階到豪特里維階。
化石是一個薦骨的神經管或髓腔,包含5到7節薦椎,長度約60公分。其中三節薦椎仍保有海綿骨(Cancellous bone),成為其名稱來源。這是孔椎龍的唯一確認化石。孔椎龍的化石稀少,無法確定牠們的分類位置。哈利·絲萊只確定孔椎龍是恐龍的一屬。
孔椎龍曾被分類鳥臀目或蜥臀目中。另一個物種是達氏孔椎龍(T. daviesi)是在1888年由哈利·絲萊所命名,之後被建立為另一獨立屬,鞘虛骨龍。
在1888年,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牠們歸類於蜥腳類恐龍。
在1926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反將霍納氏孔椎龍列為鞘虛骨龍的一個種,霍納氏鞘虛骨龍,但並沒有被普遍接受,孔椎龍仍具有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