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稅區
天津港保稅區 |
中文名 : 天津港保稅區 所屬地區:天津市保稅區 |
天津港保稅區,1991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正式設立,10月11日天津市政府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天津港保稅區正式招商,12月21日保稅區首批企業開工建設。是中國北方第一個符合現代國際經濟發展要求的保稅區,位於天津港港區內,總面積8.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天津港保稅區的國際貨物分撥功能、商品展銷功能、生產資料市場功能,以及金融、外匯、保險、信息等服務功能已經形成,並日趨完善。已建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全方位服務體系,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商投資置業。 [1]
目錄
概況
截至2005年底,保稅區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66億元,進出區貨物總值764億美元,協議外資105億美元,外資實際到位近50億美元,有5700多家中外企業,其中世界500強投資的企業57家。吸引了美國美林、加拿大瑪格納、荷蘭飛利浦、瑞士名門、日本川崎、豐田通商、新加坡葉水福、香港嘉里、東方海外和中集集團、九三集團、金威啤酒等一批跨國企業和國內上市公司。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基地和番茄製品出口加工基地,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機械及汽車零部件、金屬製品、高新紡織、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先後開發建設了空港物流區、空港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設立了全國第一家空港保稅區,實現了海港政策功能向空港的延伸,形成了"三個區域、五種形態"聯動發展的格局。
作為高度開放的特殊經濟區域,保稅區有着良好的政策功能優勢。國家賦予保稅區國際貿易、臨港加工、物流分撥、商品展銷四大功能。境內外投資者均可在保稅區設立各類所有制企業,廣泛從事國際物流、加工製造、國際貿易、科技研發和商品展銷等產業。在國際物流方面,國際貨物在保稅區與境外之間自由進出,倉儲時間不受限制;實現24小時快速通關,檢驗檢疫高效便捷;海港、空港至保稅區直提直放,貨物可集中進區、分批出區、即時配送、集中報關,在最大限度上縮短了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距離,減少了交易時耗,加快了資金周轉,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保稅區成為國際貨物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在國際貿易方面,作為兩個市場的匯接點,保稅區在國內超前實行市場准入,採取較為寬鬆的貿易政策,在保稅區註冊的企業均可開展包括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和過境貿易的國際貿易業務。在加工製造方面,保稅區的加工企業使用境外的機器設備、基建物資、辦公用品以及為加工出口產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不征關稅及增值稅、消費稅,不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企業在保稅區內加工出口產品,不設保證金台賬,不領取加工手冊;產品在保稅區內銷售免徵生產環節增值稅;採用部分境外料件的產品內銷時,只交納境外料件關稅及增值稅,使保稅區成為從事加工製造與加工貿易的最佳區域。在展示展銷方面,國際商品可以在保稅狀態下直接進入區內專業展示展銷市場,與國內經銷商、最終消費者實現直接見面。 天津保稅區有着良好的體制優勢。管委會作為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對保稅區實行統一行政管理,享有省市一級的項目審批權限。天津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外匯管理、國稅局、地稅局、公安、檢察、法院、消防等部門均在區內設有分支機構。管委會和駐區單位密切配合,堅持"企業第一、服務第一、效率第一"的服務理念,為投資者提供首問負責、全程代理的良好服務,使保稅區成為法制環境最優、工作效率最高、經營成本最低、服務水平最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一流開放區域。
隨着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際總體發展戰略,保稅區作為濱海新區的重要經濟功能區,也迎來了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保稅區"十一五"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以優勢產業為重點,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走開放型、科技型、集約型、生態型的路子,把海港保稅區建成高水平的現代物流標誌區,空港加工區和空港物流區建成高標準的臨空產業核心區。通過五年的努力,顯著提升區域綜合實力、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到2010年,經濟總量比2005年翻兩番,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800億元,力爭實現1000億元;物流總值達到580億美元;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產業特色鮮明、主體功能突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全國一流開放區域,在環渤海區域經濟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