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府廣場四川省成都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人民南路一段,地處成都市中心心臟地帶。是人民東路,人民西路,人民中路與人民南路的起點。其形式與地位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相似。

天府廣場占地面積8.8萬平方米,形狀為矩形,長比寬約1.5:1,地面全部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鋪成。

天府廣場既是成都市的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又是成都市的地鐵交通樞紐地帶,歷來是成都乃至四川的象徵,更是成都的一張城市名片。

天府廣場正北方的是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雕像,它的高度達到30米,每逢盛大日子,中共四川省委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會令人清洗毛澤東主席雕像的灰塵。

目錄

基礎設施

停車場位於天府廣場地下2層,以解決這一地區周邊商場和辦公樓的停車問題。停車場以下的地下第3層是地鐵站和一座變電站;停車場之上的地下1層,計劃建設成商業和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地下購物中心等;天府廣場地面除保留草坪外,還將種樹栽花,設置雕塑,並在西廣場空地建起一座博物館。地下停車場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與天府廣場周邊大廈相通,是成都市面積最大的地下社會停車場。

成都地鐵1號線、成都地鐵2號線在天府廣場交匯,天府廣場成為新的焦點,天府廣場下穿隧道也完成了全部綠化工程,天府隧道的綠化主要是利用人工更換手段,其主要方法就是在擋土牆下50厘米寬平台和隔離帶台階上放置可更換的四季花卉,從而將其打扮成為成都最漂亮的鮮花隧道。

歷史沿革

天府廣場在古代成都的皇城附近。 公元前347年,相當於中原的戰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

公元前311年,秦滅蜀後,秦惠文王派大夫張儀仿咸陽城,在緊鄰蜀王城的南邊和西邊分築「大城」和「少城」。2018的「天府廣場」,即處在當時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處。

公元876年,唐朝,四川節度使高駢以「秦大城」為中心,呈同心圓狀向「秦大城」外擴出一圈新城,為「唐羅城」。原內部城市「秦大城」被改建為「子城」 。

公元908年,王建割據四川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次年,王建改「子城」為皇城,改其中「蜀王府」為宮殿。

公元1371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布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 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2018的「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

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為宮,兩年後撤離時縱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毀於一旦。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將「蜀王府」的舊址改成了「貢院」,成為全四川省考試舉人之地。

而進入五十年代以後,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中,「皇城」與「皇城壩」遭受了巨大破壞,直至消亡。

1951年,「皇城」的城門洞以南被拓開了70米寬的人民南路。

1997年,在擴建中心廣場的政令下,廣場兩側的民居被迅速拆除。

2007年由成都市文化局對天府廣場周邊規劃的文化設施組織了國際性設計招投標。

2011年,廣場進行大規模改造,將橢圓的太極圖案改建為直徑150米的正圓,並調整綠化區域,在東南角設置通風口,工期總計約兩個月。

設計方案

水鄉廣場

構成元素:在三套方案中,「鄉」字形水景觀先期已經公布。整個廣場地面景觀通過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側的大部分面積為地下一層的下沉廣場,其餘部分則是由水景、大量樹木等組成的地面景觀。

方案特點:該方案的最大特色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園林藝術的融合,西廣場「鄉」字形的水景從密布的綠島和樹陣蜿蜒而過;東廣場則是2018年國內面積最大的下沉式廣場,廣場上的玻璃雨棚不僅能將地鐵站的六個入口完全覆蓋,還能夠讓人們站在廣場上,透過玻璃直接看到在地下往來穿行的地鐵。

太極廣場

構成元素:這也是一套以「水」為主的廣場,與前一方案不同的是,一個太極雲圖(八卦圖)中部曲線將廣場自然分為兩部分,東廣場依然是一個下沉式廣場,西廣場則是一個噴泉景觀,中間則是太陽神鳥圖案。

方案特點:東、西廣場都將以太極魚眼的雕塑作為核心,西廣場的水景中,其太極魚眼還將承擔噴泉功能,效果圖上可以看到,在碧波蕩漾的水池中央,藍色的魚眼分為三層,層層噴射出白色水柱。

蜀字廣場

構成元素:前兩方案都是以水為主,此方案可以說是一個「旱」廣場。西廣場上被設計成一個大大的象形文字「蜀」字,東廣場同樣是下沉式廣場,不過其核心由太極魚眼變成了太陽神鳥圖案。

方案特點:「蜀」字廣場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表現了延續五千年的古蜀文明。該方案的另一獨到之處在於,其上的地鐵出入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景觀之下了。[1]

設計評價

圖騰雕塑

後兩套新方案的共同特點在於,作為古蜀文明重要標誌的太陽神鳥被充分融入設計元素之中。此外,兩套方案均設計了圍繞廣場四周的十二文化圖騰柱和十二文化主題雕塑群。

文化圖騰柱每根直徑1.2米,高12米,頂部是led激光演映球屏,太陽神鳥的暗紋隱飾於球體表面,主體採用金沙遺址出土的內圓外方形玉琮為主造型元素,三星堆出土的頂尊底座為圖騰柱的基座造型,上下部兩側的裝飾紋分別是金沙的眼形器紋和三星堆的雲紋。[2]

天書地畫

兩套新方案的另一獨特之處還在於,其巧妙地將左右相對的出入口以一幅飛天而降的天書相連,天書兩端的畫軸變化成出入口的遮蓋篷。從遠處望去,這既是一幅由天而至的地畫,又似一個古時所用的香案,充滿濃烈的書卷氣和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