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关东医学院并入大连大学,更名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消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医学院独立。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学校在大连医学院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文学、理学、管理学、法学[1]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
目录
一、发展历程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是伴随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进步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的。早在1993年,我校基础医学院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对生理、病生、药理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讨论,提出了将此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构建一门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医学机能学。经过论证和五年的探索,我校于1998年7月正式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此改革规划于1998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项目,并于2000年获得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此项实验室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的改革为我校其它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1年,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讨论,提出了将此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以建立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同时,初步提出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2]、微生态学等实验教学合并成立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设想。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于2004年7月正式组建了形态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的管理及运行模式正式建立。2008年10月,为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以大连医科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工作领导小组下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2009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减少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了实验教学经费,规范了人员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实验教学中心概况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2000 M2,中心下设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2132台件。近5年总经费投入总计1500万元,其中专项设备费871万元、实验消耗材料费549万元。近两年仪器维修维护费37万元。
实验中心现在拥有一支近150人的实验课教学队伍,其中专职教师系列8人,专业技术人员27人,授课教师111余人。正高职26人,17.8%,副高职54人,占37%;中级61人,占41.7%。博士69人,47.3%;硕士53人,36.3%,平均年龄40.4岁。每年实验中心接纳学生约7500余人,年均总实验人时数近50万。目前为全校21个专业的五年制、七年制、卫校、高职、成人教育、留学生及研究生开设基础医学实验课。
三、管理与运行机制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属校、院两级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建制,下设五个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在校实验教学中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主持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负责实验室人员管理与考核,仪器设备使用计划,实验经费预算与支出,实验课改革的整体构想和规划。五位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组织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落实实验室相关实验课程的课程建设,参与制定(修订)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实验室配备有5名专职实验教学秘书,协助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教辅工作和实验室管理事务。
四、教学理念和教改思路
学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突出以适应21世纪我国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培养为工作核心,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构建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中心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教学与科研、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通过经典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通过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实验教学目标:一是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二是培养、提高医学生系统、全面认识、了解和熟悉人体及其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在疾病状态下变化;三是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了解和掌握现代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
五、教学改革与成果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建立,实现实验室统一管理,实验资源共享。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创新和特色。
一是打破传统学科界线,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将原本分散教学但关系十分密切的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建立“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病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独立考核。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考核办法及实验教材体系。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实验模式,减少验证性、单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病案分析”的实验教学方法,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基础医学“分段式”实验教学,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强调生理、发病机制(病生)、药物治疗(药理)的内在机制及其联系;强调从正常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形态结构到异常形态结构,从大体到镜下的形态变化,使实验内容的学习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创了基础医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新思路。
三是因才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设不同实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不同的实验内容。不同专业、层次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比例不同,做到因才施教。通过五年制学生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和七年制学生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活动,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近3年来,中心人员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4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6余篇;主编参编实验教材、专着及讲义近24部;大学生科研活动发表文章20余篇。近三年“挑战杯”获奖50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机能综合实验学”为2003年、2004年国家和辽宁省继续教育项目,先后举办三届全国机能学学习班,来自第一军大、哈医大、白求恩医大、中国医大等几十所院校的同行到我校学习与交流,使我校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和经验得到推广,在国内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生物塑化断层标本应用于断层解剖学教学的研究》等3项教学改革课题在解剖学实验教学实施和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显着提高,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赞扬。机能实验室被评为辽宁省合格实验室,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2008年获得辽宁省高校实验室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六、目标规划与展望
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主要目标,从课程设置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平台构建模式等方面,继续探索和实践实验教学改革对基础阶段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种满足我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及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 ↑ 专业介绍 | 法学专业 ,搜狐,2018-06-30
- ↑ 免疫学重点总结(一) ,搜狐,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