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外科手術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外科手術

俗稱: 開刀

釋義: 改變構造或植入外來物的過程。

簡稱: 手術

外科手術簡稱手術,俗稱開刀,凡指透過外科設備或外科儀器,經外科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員的操作下,進入人體或其他生物組織,以外力方式排除病變、改變構造或植入外來物的處理過程。[1]

目錄

相關信息

早期手術僅限於用簡單的手工方法,在體表進行切、割、縫,如膿腫引流、腫物切除、外傷縫合等。故手術是一種破壞組織完整性(切開),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組織復原(縫合)的操作。隨着外科學的發展,手術領域不斷擴大,已能在人體任何部位進行。應用的器械也不斷更新,如手術刀即有電刀、微波刀、超聲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種。在治療心臟預激綜合徵的手術時,可藉助高功能電子計算機定位。有的手術操作也不一定要進行切割來破壞組織,如經各種內窺鏡取出膽道、尿路或胃腸道內的結石或異物;經穿刺導管用氣囊擴張冠狀動脈,或用激光使閉塞的血管再通等。因之手術也有更廣泛的含義。但絕大多數手術仍以醫師的手工操作為主。

發展歷史

古巴比倫公元前十七世紀,尼尼微人的《漢謨拉比法典》中有記載眼部外科手術規定,表示在當時或更早期,兩河流域文明便已有人施行外科手術,這是人類文明有記載最早的外科手術。

埃及古代柯歐普神殿(KomOmbo)其中一片門柱上有記載割禮。另外,《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Papyrus),與《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也有解剖學、外科學等內容記載。

印度古代公元前六世紀,名醫蘇胥如塔(Sushruta)於所著的《蘇胥如塔·妙聞集》(SushrutaSamhita)醫書中,記載了8種外科手術方法。

中國古代中醫公認最早的外科手術,為東漢至三國時期名醫華佗,於公元三世紀在魏、蜀兩國行醫,發明讓病患以酒服麻沸散作為麻醉,再施行"刮骨療傷"、"剖肚清腸"等多種外科手術,在《三國志》與《後漢書》中皆有記載。

另外,《史記·扁鵲列傳》中提到黃帝時期有一名醫俞跗的外科手術技術,"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

中世紀伊斯蘭文明公元十世紀至十一世紀,阿拉伯名醫阿布卡色斯(Abulcasis,全名:Abual-QasimKhalafibnal-AbbasAl-Zahrawi),在今西班牙科爾多瓦一帶行醫,他結合了伊斯蘭醫學與羅馬、印度的教案,發展出現代外科學的雛型,深深影響現代醫學,被稱為"外科之父"。

中世紀歐洲文明公元十三世紀,歐洲某些城鎮因醫療的需求,而發展出醫學大學,直至十五世紀,外科學成為獨立的醫學專科。

手術分類

進行中的心臟外科手術外科手術通常以其緊急性、目的、程序類型、涉及組織系統、入侵程度與使用儀器來分類。

緊急性

非急需手術(electivesurgery):在不涉及性命的情況下,患者可視需求決定的手術。

緊急手術(Emergencysurgery):為了保存性命、四肢或身體機能而必須立即施行的手術。

目的

探知手術(Exploratorysurgery):為了探知病灶而施行的手術,因為醫學影像的發展,對人體已很少施行探知手術。

治療手術(Therapeuticsurgery):為了治療已知病變而施行的手術。

程序類型

依不同的手術程序分類,種類很多,如:

截肢手術(Amputationsurgery):切除部份或全部肢端或四肢的手術。

切除手術(Excision):切除全部或部份組織。

整型手術(Plasticsurgery):改變或恢復組織的形狀與功能。

重建手術(Reconstructivesurgery):重建或修補組織,使恢復形狀與功能。

接回手術(Replantationsurgery):接回被截肢組織的手術。

移植手術(Transplant):從自體或異體移植部份或全部組織。

涉及組織系統

依手術涉及的器官、組織或系統分類,如:

下腹手術(Abdominalsurgery)。

腦部手術(Brainsurgery)。

心臟手術(Cardiacsurgery)。

入侵程度

微創手術(Minimallyinvasivesurgicalprocedure):將切口極小化的手術,以減少失血,避免傷害正常組織,加速癒合。

一般手術(Generalsurgery):剖開身體施行手術。

使用儀器

雷射手術(Lasersurgery):使用雷射手術刀或氣化雷射施行手術。

顯微手術(Microsurgery):使用手術顯微鏡協助施行的手術。

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surgery):使用內視鏡協助施行的手術。

機器人手術(Roboticsurgery):使用機器人施行的手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