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取穴比量方法請點擊:手指同身寸法

外關穴——清熱解毒,解痙止痛

外關穴
Wgx.jpg
Wgxzy.jpg
[原圖鏈結原]]] [1]


''外關穴''':外關穴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

目錄

位置

本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位。

穴名釋義

  • 穴名解釋
  1. 穴位名:外關。wai guan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後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於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於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1]
  2. 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物質為吸熱後的脹散之氣,此氣外出本穴後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3. 三焦經絡穴。絡,聯絡也。本穴輸出的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它不光輸向本經各穴所在的天部層次,它還外傳於手厥陰心包經所過的天部層次,本穴有聯絡各部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為三焦經絡穴。
  • 穴位含義: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
  •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氣。
  • 運行規律:外關穴是循三焦經上傳於支溝穴,二是別走心包經,三是上行於天部並交於陽維脈。
  • 所屬經絡:外關穴為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道。
  • 功能作用: 聯絡氣血,補陽益氣。外關穴有疏表解熱,通經活絡,清熱解表作用。[2]

主治

 
外關穴
  • 本穴主要用於頭面、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熱病、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胸脅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顫等。
  • 本穴可治消化系統疾病:腹痛便秘,腸癰霍亂。
  • 本穴主治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關節炎,橈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落枕等。
  • 頭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鼻衄牙痛。
  • 現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高血壓、小兒麻痹後遺症、偏癱等。
  • 其他病症:熱病,感冒,高血壓,偏頭痛,失眠,腦血管後遺症,遺尿。

操作

  • 刺灸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 針法:直刺0.5-1.0寸,或透內關穴,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指端。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脹,向上擴散至肘、肩部。治療肘肩及軀幹疾病。或向陽池方向斜刺運針,治療腕關節疾病。
  • 艾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臨床常用於治療偏頭痛、高熱、神經性耳聾、肋間神經痛、落枕、急性腰扭傷等。配太陽、率谷主治偏頭痛;配足臨泣治療耳聾、目痛、頰腫、項強、肩痛;配後溪主治落枕;配陽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關節疼痛。

  • 針刺外關等穴組,可使缺乳婦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
  • 近視眼:外關配光明穴,治療青少年近視眼有效。
  • 踝關節扭傷:取患肢對側外關穴,得氣後反覆捻轉提插2~4次,在行針過程中,囑患者活動患側肢體(由輕到重),疼痛即可減輕。
  • 急性腰扭傷:取患側外關透三陽絡穴,留針5~10分鐘,留針期間行強刺激手法2~3次,並囑患者作前俯後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轉,深呼吸等動作,有良好療效。
  • 落枕:取健側外關穴,亦可取雙側。進針後行瀉法,得氣後提插捻轉2~3分鐘後留針,並囑患者活動頸部,有良好療效。
  • 鎮痛作用:據報道選家兔用鉀離子透入法測痛閾,電針一側外關及合谷,以弱刺激、強刺激兩種,針刺20分鐘後痛閾提高率分別為150%和140%,而弱刺激易被納絡酮所對抗,但強刺激不被納絡酮對抗,而且血漿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環-磷酸腺苷都顯著升高,與弱刺激組有顯著差異。

配伍

 
外關穴
  • 外關穴配太陽穴、率谷穴,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 外關穴配足臨泣穴治頸項強痛、肩背痛;
  • 外關穴配足臨泣穴,為八脈交會穴,主治耳目、頸項及肩部病證
  • 外關穴配大椎穴、曲池穴治外感熱病;
  • 外關穴配後溪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落枕。
  • 外關穴配陽陵泉穴治脅痛。
  • 外關穴配陽池穴、中渚穴,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關節疼痛。
  • 外關穴配大椎穴、曲池穴、風池穴治感冒發熱。
  • 外關穴配曲池穴、太沖穴治高血壓。
  • 外關穴配肩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治上肢癱瘓。
  • 外關穴配聽會穴、中渚穴治耳聾耳鳴。

相關論述

  • 《針灸甲乙經》:耳燉燉渾渾無所聞,外關主之。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盡痛不能握物,耳聾無所聞。
  • 《針灸大成》:主耳聾,渾渾焞焞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

熱點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