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之日
內容簡介
一部書寫人類毀滅與重生的神作
日本科幻界推土機,一生七次獲星雲賞
代表作《日本沉沒》曾銷400萬冊
《三體》作者劉慈欣稱深受小松左京影響
《大逃殺》導演深作欣二拍攝同名經典災難片
面對滅世病毒,人類何去何從?
隆冬時節,一架神秘的小型飛機在阿爾卑斯山區墜毀。冬去春來,隨着積雪消融,世界各地接連出現了離奇的死亡事件。一種新型病毒悄無聲息地擴散開來。
短短三個月內,病毒引發的「流感」蔓延至全世界。人類幾乎滅絕,只剩下南極科考基地的一萬人。然而,還有新的災難在等待着他們。
危機的根源乃是人類的貪婪,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不顧一切;不僅病毒會導致巨大的災難,核武器也始終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科幻作家 韓松
這絕不僅是一部虛構的小說,而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感謝那樣的事態還沒有發生。實際上最能感受到它的危險性的,是我們這些分子生物學家。
——慶應義塾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 渡邊格
這本書教會學生時期的我人類生存於社會的意義,也讓我看到了與當今世界十分相似的場景,不得不感嘆:如今就是「復活之日」。
——日本推理作家 宮部美雪
他將一切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血肉,因此才形成了他獨特的將科學與人性完美結合的寫作風格。
——日本科幻作家 星新一
作者簡介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實,1931年生於大阪,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家,與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稱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
1964年,正值東京奧運會,發表《復活之日》。
1966年發表《無盡長河的盡頭》,一舉成名。
1973年,《日本沉沒》橫空出世,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狂銷近400萬冊,重印100餘次,成為超級暢銷書,翌年即將「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和「日本科幻星雲獎」盡收囊中。
為了致敬他對科幻文學的貢獻,1993年,日本群馬縣的業餘天文愛好者將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小松左京」。
原文摘錄
「這種狀態有點像戰前的『舉國上下一盤棋』運動。當時 的口號是『日本民族的危機』『國家的危機』……解散全國工會總同盟,成立什麼產業報國會。我當時還很年輕,在工人階級大團結和國家危機之間進退兩難,被生拉硬拽進了『舉國體制』。我們知道『外國』是毫不留情的代名詞。就算不認同,也聽慣了這樣的話,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被灌輸那樣的觀念。因此,我們執迷於『國民大義』,農民也好,店老闆也好,大家都攜起手來響應號召,最終還是做錯了。這一次和那一次的相似之處是,我們都置身於『政府的指揮之下』。」
書評
「就對付傳染病而言,中國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這是《日本沉沒》的作者小松左京在其60年前的作品《復活之日》裡面的原話,雖然該作品今年才被引進,但是小說的內容仿佛就是過去幾年的預言,而中國在這場防疫中的表現也是有目共睹,好的科幻作品就是有這種現實的警示意義,很多末日類型的科幻作品早就把人類滅絕的可能途徑描繪了出來,只是太多人的人為了貪慾為了利益違背自然的規律,無視先人的警告。
人類文明進化至今可能花了五千年,而人類滅亡可能只需要三個月,這就是病毒的可怕之處。《復活之日》還是以美蘇冷戰為大背景,提到中國是因為書中的日本科學家承認「美國在北朝鮮和東北發動細菌戰」,當然,這些來說對中國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可是從外太空進入的病毒,從實驗室里泄露,世界上任何國家對此都毫無還手之力。《復活之日》里的設定以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為依據,從太空到核彈到南極,到處都是冷戰時期人類野心最好的寫照。小松左京認為,南極是那個時代超級大國開疆拓土的前沿之地,也是耗費巨大的大陸,但自身尚未有任何產出,之前鼓吹南極的豐富資源和南極的戰略價值都是虛無縹緲的希望,而南極恰恰反映出物質生產和精神之間相違背的關係。但陰差陽錯之間,留在南極的一萬多人和兩艘深海里的核潛艇成為了全世界僅剩的倖存者,他們來自不同國家有着不同膚色,但只有16名女性。
雖然能去南極的都是各國最尖端的科學家,帶着最先進的技術,但南極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匱乏的物資資源,男女比例的極度不平衡,也對人類的延續和繁衍提出了巨大挑戰,而現在有個更嚴重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檢測到美國的阿拉斯加會有從未有過的高級別地震,而美國的導彈系統在沒人進行操作的情況會默認為遭受入侵,從而將核彈射向蘇聯,而蘇聯也有反制系統,一旦遭受打擊,同樣會以核彈予以還擊,而蘇聯留有對着南極的幾顆。可悲的是,在人類幾乎滅絕的四年之後,最完好無損的就是核彈發射系統。三戰,核戰,一觸即發,這時,兩個科學家自願前往白宮阻止人類的二次滅絕,這個敢死隊的設定也很日本。
《復活之日》里關於病毒誕生和變異的過程形容的很專業,病毒傳播和混亂的場景描述的很真實,一看就是有着紮實的科學功底和濃厚的人文關懷。不要總等到毀滅了才去努力復活,病毒和核彈,始終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1]